实践导向

实践导向

“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其实,就是要求校长要依法治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办校。具体到实践中,就是:

1.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常备各项教育法规于案边,时常翻阅学习。

2.强化法律意识。校长必须结合学校实际,做好宣传工作,让广大师生熟悉教育法律法规,遵守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每个师生员工,特别是学校领导者,一定要树立“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教育法制观念。

3.严格依法管理,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实施民主管理,加强执行监督。校长应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下,遵循教育规律并充分听取多方意见,科学地制定出一系列的学校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模范遵守,并加强制度的执行监督。不能一味地依靠校长的行政权力去推出些想当然的,但未被广大教师充分讨论的管理制度。

“把握国内外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学习借鉴优秀校长办学的成功经验。”这就意味着,校长的办学、治学既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又要反映校长办学的鲜明个性和学校特色,办学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要做到这一点,校长不仅需要踏实工作、兢兢业业、积极进取,还要有强烈的时代意识,能及时把握机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面对一个又一个教育问题,校长要惯于观察、长于思考、勤于分析、善于总结、乐于分享。同时,要多读书,积极参加继续教育,重视教育科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具备洞悉机遇、把握机遇的能力。

“掌握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实施与测评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在实践中的体现是:校长是学校的最高决策者,其决策质量影响全局,影响办学的整体绩效。校长既要敢于决策,又要慎于决策,要做一位有效的决策者。校长是学校管理的组织者,要合理利用和配备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各部分、各要素的优化与整合作用,提高管理效率。校长是学校工作的主要评价者,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做出正确的结论和处置,肯定成绩、鼓舞士气,从而充分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多做贡献。总之,校长应成为学校管理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