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案例
自主学习的新模式
新知是江苏省较早接触杜郎口模式并开始“临帖”的学校。曾经做过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的徐翔,是中国教育报2007年度的“十大读书人物”。就是这样一个嗜书如命的校长,有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著,行起事来更是少有的果敢:新知学校严禁教师进课堂。
教师可以不进课堂吗?教师不进课堂能保证学生学得好吗?教师不进课堂了,学生们在干什么……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我们走进了新知学校。
学习原本就是“自学”
徐翔发现,过去课堂上教师替代和包办了学生的一切,可仅仅靠教师的“灌输”,不仅效果不好,而且造成了普遍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教与学”的矛盾纠葛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
徐翔说,一切的学习都应该是自学。课堂出现的问题,是不是没有抓住这个“神”呢?
于是,“特色自主学习模式”在新知诞生了。在这套模式里,自主是核心,而托起自主的是学生的自学和交流。
徐翔介绍,新知把原属于学生的思维权利通过“自学”还给学生,是赋予“沉默的大多数”以本来就应该有的通过“交流”表达自我的权利。
“自学”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的思维,保证学生最大程度地面对文本和世界。“交流”是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思维的成果——尤其是思维的过程——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保证学生面对“他者”的思维、面对鲜活的生命。这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横向碰撞,求证、纠偏或补充,质疑、丰富或拓展,欣赏、激发或鼓励……构成了课堂生活的“狂欢”。
如何“自学”
从提前一天将“学案”发放给学生,新知学校即开始了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
新知对学生的自学有三个层次要求:一是完成学案上老师预设的问题,了解学习文本的主要知识点、需要掌握的知识、考查的技能等;二是要对学案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未涉及的问题要进行补充,丰富完善;三是敢于否定书本中既成的事实和结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学校副校长徐辉介绍说,新知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视其为走向终身学习能力的一项基本素质。
学生们动起来了,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和释放;课堂效益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徐翔校长发现,随着“特色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施,“主体”被唤醒的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极大的能动作用。但这也无形中将教师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有个别教师的步子总比学生慢半拍,有意无意地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甚至失去了自己的角色,他们渐渐成为“边缘人”。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个别教师渐渐跟不上学生学习的节奏,他们的知识半径笼罩不了学生的求知范围。
怎么办?徐翔说,那就干脆一改到底,完全把学习的权利和课堂时空还给学生——不准教师进课堂。
从“销声”到“匿迹”
严禁教师进课堂,徐翔将之形容为从“销声”到“匿迹”。
原来规定一节课老师讲绝对不超过10分钟,后来再规定教师不准讲,这就叫“销声”。现在,规定不让教师进课堂,这就是“匿迹”。
这样的话,教师岂不成了课堂上“多余的人”?当然不是。徐翔说,在新知,要做一个好教师,必须成为“引领者、组织者、管理者和督促者”。为了成为这样的四个“者”,新知人在书生徐翔的引领下,一项“读书提升专业素养,写作培植精神品位”的读书工程成为每个教师的必修课程。学校定期向老师们介绍读本、文章,要求老师们大量涉猎各领域最优秀的作品,组织教师读书、写读书体会。老师们也深深体会到,他们面对的不光是一群涉世未深的孩子,也是在对未来的世界施加影响。
“特色自主学习模式”在新知的强力推进,也收获了学生们的成长,获得他们的一致好评。走进新知的课堂,你会发现,这里的课堂甚至比杜郎口中学的更“活”。没了教师的掌控,孩子们就像被摘去了紧箍咒的孙猴子,一个个生龙活虎,争相展示着自己的学习成果。交流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特色自主学习模式”在自学和交流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节选自2009年9月22日《中国教师报》“李炳亭课改名校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