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案例
沈阳市岸英小学特色办学纪实[10]
2007年,信奉“业精为本”教育理念的马丽娜被任命为新一届岸英小学校长。马丽娜与她的团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推行“英雄文化、榜样教育”建设。旨在从学校组织文化的角度,对英雄文化加以理解与运用,认同差异,尊重个体,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
英雄文化之根:和谐校园让人人共同分享
英雄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存在,它不仅靠大楼,还要靠大师;不仅靠行政命令,更要靠内在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在“爱、韧、学、责、行”的校训和“榜样教育”精神的引领下,岸英小学积极地推进班级文化建设,最直接地体现在那张不起眼却意义重大的班牌上,它在无形中激励着同学们为成为“岸英之星”而拼搏,每天进步一点点,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英雄文化之干:品牌德育“做最好的自己”
岸英小学坚持“以岸英为榜样,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精心规划德育工作,按照“生活中育人,活动中育德”的理念,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德育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结识英模,寻找榜样;仪式教育,传递信念;节日活动,弘扬文化;实践活动,体现价值……全方位、多角度的德育活动,丰富了“以岸英为榜样,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的内涵。
早在2000年,岸英小学就提出了“学校放假,社区开学”的倡议,率先在全市开展了“小公民星期六志愿者”活动。十几年来,这些主题鲜明、实践性强的德育活动,不仅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主人翁意识,也践行着教育为社区发展服务的理念。2002年,该校毛岸英中队发起了援建韶山希望小学的“红领巾积分行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也实践着大爱无疆的教育理想。
英雄文化之枝:团队建设让全员共同发展
多年来,岸英小学以英雄文化为引导力量、以和谐共进为目标导向、以民主合作为工作方式,努力打造了一支富有活力的学校管理团队。在这支具有高效战斗力团队的带领下,学校不断加强和完善了对校务、教师、学生、教学科研、安全、校园、后勤、档案等方面的管理规范建设,构建起了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通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形成了教育教学井然有序、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
在学校团队建设方面,管理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教师队伍建设更是不可忽视。
岸英小学从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集体的团队整体发展出发,不断为教师创造高质量的职业生活,积极打造“五有”品质的教师团队——“有见识、有信念、有魄力、有才智、有气度”。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岸英小学以师德建设为首,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通过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教师培训活动和课程科研活动,逐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该校注重人文管理,充分尊重老师的人格;宽容教师,允许教师不完美,甚至允许教师犯错误,等待教师成长;满足教师在待遇上的优遇性、情感上的归属感和价值上的认同感,尤其是创设了多元评价的平台,让教师感到在学校事业中都很有用、都很有成就。
英雄文化之叶:和谐沟通让家校共同进步
岸英小学着力打造“一种意识”的家长团队,即参与意识。只有家长真正地、自发地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实现家校合作的共赢。针对实际情况,我们分三步走。
一是转变观念,通过校园网站、班级QQ群、校长信箱、家校大讲堂等多种途径,让家长知道:原来,家庭教育的影响甚至大于学校教育。
二是互相影响,该校充分抓住“只有家长才是对家长最有力的影响者”这一点,在家长中树立典型,请教子有方的家长做经验交流,定期刊发教子体会文章,开展“岸英式好家长”评选活动、亲子活动等,在家长中形成具有正能量的团队。
三是让家长参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家长真正地走进学校,形成合力。
英雄文化之实:课程改革让师生共同超越
“岸英”品牌教育功能的第一落脚点在少先队活动,再宽泛一点说,就是德育序列的工作。但学校领导们深知,如果学校囿于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圈子来经营自己的特色,特色终将褪色。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岸英人越来越能够主动地以课程意识来审视学校教育要素的方方面面。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想到:班队活动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找准方位?纵观学校的实践脉络,从不自觉到自觉,学校已经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课改之路:第一阶段——“岸英”主题进入班队活动;第二阶段——“岸英”序列校本课程开发;第三阶段——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融合;第四阶段——地方课程的校本化;第五阶段——课程校本化的全面探索。
岸英小学还别具新意地提出了活动课程化的理念,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失。以课程为核心的活动,整体推进了学校发展。同时,改变了师生的行为方式,改变了师生对课程的认识。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因此,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的个体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实践本领、认识水平均得到锻炼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