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案例
校长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职业。上任之初,面对“全局性”工作,面对一些棘手问题,我茫然无措。如何办?我把目光投向教育科学,希望从中找到答案。我翻遍了所有的书籍,并根据理论研究成果炮制了问题解决的“药方”。可是,由于机械地搬用,不仅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反倒惹来了一大堆新的麻烦。我重新陷入了困境。
以读促思
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校长,要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首先要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为此,我购买了大量的图书,还订阅了几十种专业报刊杂志。每天晚上,我都要在台灯下学习两三个小时。这几个小时,是我一天中最宁静、最充实、最沉醉的时刻。在阅读中,我逐渐走进了一位位大师的心灵世界,他们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认识,深深地影响着我。我开始用他们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我的日常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之所以形不成办学思路,乃是自己的价值追求不当。我必须反躬自问:我有责任心吗?我真心热爱自己的工作吗?当我对教师发号施令的时候,我是把教育看成了一项不得不完成的“日常工作”,还是把她看成了一项事业、一项熔铸着自己的生命、情感和爱心的使命呢?在这样的反思和不断的追问中,我从具体方法的关注上升到对自己灵魂的剖析。我开始写日记,运用先贤们的智慧与自己进行深刻的对话。这就犹如拿着“解剖刀”,在痛苦地剖析自己。
在反思中确立办学思想
学校对于教师来说,不只是一个工作的场所、充当“红烛”消耗生命的地方,更是一个自我发展、愉悦精神的地方。所以,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以教师为本”的办学思想。只有以教师为本,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最终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目标。没有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爱心、责任,怎么会有学生的发展呢?所谓的“以学生为本”,只能是一句时髦的口号。这种认识,是我反思的一个成果,这意味着我具有了自己的办学思想。根据这种思考,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第一,在工作中营造具有浓浓人情味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广大教师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我改变了过去只重视严格管理而忽视情感投入的不足,多与教师进行沟通,随时听取教师的心声,了解每个教师的心理需要,以情动人、以爱换心,真心实意地去尊重每位教师,尽可能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用爱心和情感打动他们,情到深处,自然使教师在工作岗位上释放出无限的能量。
第二,不要想方设法“管”教师,而应经常走进教师的心灵,多找教师交心,发现每位教师的潜在优势,让每位教师都感到快乐、健康、成功。在工作中,我坚持校长负责制和教代会民主监督制,不搞“一言堂”。我以教师的发展为核心,看准每个教职工的优势并利用这些优势,努力发掘每一个教职工的独特价值,把教师的工作潜能最大程度地转化为实际效能,成为推动学校各方面工作进步的积极力量。我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情况:教师有困难,你关心了吗?教师在想什么,你了解吗?每一位教师,你都是公平对待的吗?你让教师感到自己重要了吗?你对教师的许诺兑现了吗?教师提出的好建议,你采纳了吗?反思使我在尊重差异、人尽其才、扬长避短、满足教职工不同发展需求等方面做得日益完善。
在反思中学会感恩
管理中的不断反思也使我懂得了感恩。我有一本日记,专门记录教师们的点点滴滴,记的不是“黑账”,而是他们点点滴滴的优点。我用感恩的眼睛去发现,用感恩的心去记录。我的日记本里记满了教师们为学校、为我所做的一切,而那些事情,在他们本人看来,似乎是不值得一提的。我随时对日记本里的事迹进行表扬、宣传,然后,我发现,他们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惊喜,那就是:学校在进步,每个教师都在进步,每个学生都在进步,而且,那种变化是超乎想象的。于是,我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又加了一句话:“也许,当你无所求的时候,现实已经给了你回报。”的确,相互感恩使学校教学工作焕发了勃勃生机。
让反思成为工作习惯
几年来,反思一直伴随我“健康”成长。今天的我,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茫然无措。从反思中,我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思路,并体验到校长这份职业的美好。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待人接物的方式和态度,它意味着自己的责任,意味着自己的价值追求。当我把反思与自己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发现,校长这份职业已经超越了“工作”本身的含义。或者,更准确地说,反思使我认识到了校长这份职业应有的含义。这既是学校管理的本质所在,也是我的人生追求所在。由此可见,反思不仅成就了我的职业,而且成就了我的人生,它使我活得有底气、充实、快乐。
反思已经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天,我都进行反思,或者用笔写下真实的想法;或者,与教师、学生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或者,静坐在台灯下,品尝思考的快乐。我坚信,成功的校长一定是具有反思习惯的人,因为只有反思,才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教育的真谛,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