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评析
从以上案例来看,该校“名师培养工程”的工作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计划性。学校、导师、学员都有明确的计划。学校制定了培养规划,对五名培养对象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要求,每学期召开一次“名师培养工程”研讨会,总结得失。五位导师制定了严密的带教计划,目标分层次,落实有举措。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真制定了个人的三年发展规划。
二是针对性。导师们在受聘之后,都积极深入课堂听课,与学员沟通交流,以便尽快了解学员的个性特点。在把脉诊断之后就对症下药,谆谆告诫学员:要多读书,不断地丰富自己;要注重实效,在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要重视科研,努力将自己的教学行为转变为自觉的有理论指导的实践行为。他们针对学员的特点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引导学员研究各自学科的教学特点,探寻教学规律,培养教学风格。
三是实践性。在带教过程中,导师们为学员们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他们一次次不顾旅途奔波前来学校听课,并不厌其烦分析点评;一次次安排学员外出参加听课评课、命题分析、教学展示等各种教学研讨活动;还为学员提供广阔的锻炼与展示舞台,推荐学员南下贵阳参加全国性的课堂研讨活动,北上郑州、天津等地参加教学展示,让学员在教学的前沿阵地摸爬滚打,锤炼硬功。
四是示范性。五位导师在教学上都有鲜明的特色。他们循循善诱、示范引领,努力使学员学到精髓、获得真传。他们以身示范,亲自给学生上课,将自己的教学特色传递给学员;他们多次为学生作讲座,还经常参加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和老师们一起研讨教学问题。他们有的善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其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有的讲课亲切自然,朴素无华,娓娓道来,润物细无声;有的讲课条理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深入浅出,以思维的逻辑力量征服学生;有的独创了“研读、发现、思考、对话、释疑、留疑”六步“问题教学法”。这些都给学员树立了永恒的路标。
(选自:http://school.sjyz.sjedu.cn/yz/Article/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2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