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向

实践导向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人才观、质量观将影响整个学校的发展。因此,校长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科学的质量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是人才培养和任用的基础。校长要努力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最重要的领导艺术莫过于用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若能知人善任,使学校人力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员积极性,挖掘其潜能,对学校的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校长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才能做到知人善任呢?

第一,校长要知人。知人是善任的前提。所谓知人,即了解人。作为一个校长,应当了解每一个教职工的工作能力和特长,在安排工作时应将合适的人放在适合其能力和特长的岗位上去。古人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所以,校长知人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仅凭他人的片面之言就否定或肯定一个人,要想方设法创造适宜的条件来观察教师的能力和发展潜能,准确、客观地识别和发现人才,做到知人所长、知人所短、知人所需。

第二,校长要善任。善任是知人的目的。古人云:“用人者,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校长用人要根据教职工各自的特点,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只有这样工作效率才能提高,才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这就需要校长克服个人的感情和好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集中大家智慧,发挥各人所长,集体合力促进学校发展。

知人善任是校长用人的艺术核心。校长能否真正做到知人善任,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必须学会识才、育才、惜才、用才,应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做到知其所长、用其所专、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为教职工创造发挥才能的条件,让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校长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什么样的质量观决定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在教育不断功利化的今天,校长的质量观对人才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校长要打破“高分高能”的思维定势,在新形势下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标准,以适应社会需求。追求学业质量与精神质量并举,二者不可偏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要综合看待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三方面协调发展和身心健康发展情况。具体来讲,在知识方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学好基础知识,为未来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吸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力;在素质教育方面,要以德为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既“成才”又“成人”,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完人”。

校长要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育有自己的规律,最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不论是孔子的“因材施教”,还是卢梭的“自然教育”,都强调了教育必须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适合。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违背了现代教育理念。那么,校长如何在办学过程中实践“适合的教育”的理念呢?

第一,要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环境与文化。校园环境建设不仅承载着学校的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对人进行教育。学校应将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相结合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校园环境,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成长的乐园。

第二,创造条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立校之本,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校长要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特点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另外,还需要教师更新课程与教学观。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行,教师要了解最新的课程理念,并根据学情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三,多样化的课程设置。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要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必须设置多样化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选择课程,开阔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