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向

实践导向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建设和校长管理的重要依据。具体到实践中,该如何实施呢?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领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建设和校长管理。

第二,要严格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标准。长期以来,我国对干部的标准一直是“德才兼备”。但由于缺乏具体的选拔标准,在选拔校长时等于没有选拔的依据。现在,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今后,进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选拔时,德行、专业、管理能力等指标将缺一不可。

第三,依据《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改革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选拔和任用方式。首先,应该把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选任权力真正转移到教育行政部门,将选人的权力和用人的权力统一起来。其次,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采用校长招聘制,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选聘校长,为那些有能力、有资格担任校长的人员提供平台,既有利于贯彻公平竞争的原则,广泛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也有利于广招人才,优化校长队伍,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第四,推行校长职级制。这是当前完善校长激励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校长职级制的目的就是使校长的职务级别与行政级别脱钩,而与办学实绩挂钩,做到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流动能进能出,进一步调动校长办学的积极性,促进校长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加强校长队伍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长队伍动态管理的新机制。

第五,真正实行校长负责制,确立校长的法人地位,保证校长成为独立办学法人。切实把学校管理权下放给校长,大力支持校长正确的改革设想,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帮助校长办出学校特色。

第六,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物质待遇。按照职、权、利统一的原则,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由于责任大、担子重,理应提高校长的物质待遇。

第七,建立科学化、数据化的校长考评制度。严格的校长考评机制能促使管理者正确地运用权力,搞好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能使管理者少犯错误,加速成长。对校长的考评应来自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和学校内部三个方面。

第八,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养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由培训前的需求调研体系、培训中的质量监测体系和培训后的质量反馈体系组成。这个体系可以实现对培训行为的自动调节,促使校长培训活动不断满足国家、社会和校长的需要。

最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建设和校长管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