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阐述

理论阐述

校长在使学校获得良好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动性和创造性。“调适外部环境”是校长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之一,与校长应具备的其他专业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它是由校长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决定的,校长应与家庭、社会加强合作与交流,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生存环境。校长既要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又要调适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应切实做到:“坚持把服务社会(社区)作为学校的重要功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坚持把合作共赢作为学校对外关系准则,积极开展校内外合作与交流。坚信学校与家庭、社会(社区)的良性互动是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学校的外部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

校长经营一所学校,应当具备调适外部环境的意识和能力,校长调适外部环境首先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学校为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它是由学校承担的社会责任所决定的。学校不仅仅是教给孩子们知识的圣地,更是教会孩子做人的一方净土。而学生生活于学校、家庭、社会这几个空间,学生在学校接受5天的教育,周末回到家庭、社会2天,如果学校教育能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对接,就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用数学公式表示应该是“5+2≥7”。但更为普遍的现象是,不当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可以让学校5天的教育效果小于“7”,甚至为“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的人生观、日常道德规范、待人处事都会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联、密不可分;家庭教育也需要与学校教育有效合作,互动共赢。

基于对以上教育现状的考虑,校长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除了种好学校这“一亩三分地”以外,还要树立与家庭、社会合作共赢的意识,使学校与家庭、社会成为和谐一体的教育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