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案例

名校案例

学校是我一生的作品”

——记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

他笃信责任高于一切,校舍要建得最坚固、安全演练要不间断;他笃信成就源于付出,艰难困苦冲锋在前、教书育人身先士卒。“5·12”特大地震后,凭借爱心与责任加固的钢筋水泥,守护校园在地动山摇中屹立不倒,守护孩子在生死关头看到希望。这就是叶志平,一位大写的中学校长。

他从1995年开始,就到处借钱加固教学楼,因为他知道,教学楼不建结实,出了事就没法向娃娃家长交代;他从2005年起,就在学校坚持每学期搞一次消防疏散演练,“5·12”特大地震发生时,他设计的疏散方案,挽救了全校师生的生命;他做梦都想建一所安全牢固的学校,地震后,他给援建方提建议,剔除了许多华而不实的设计,把新学校建得安全、实用;他就是叶志平,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校长,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地震发生时,全校2300多名师生,按平常的演练,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安全地冲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站好。桑枣中学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一所普通农村学校。今年58岁的叶志平已在这所学校呆了整整33年。

1997年,叶志平发现,学校实验楼厕所的建筑质量很差,污水锈蚀了钢筋,影响到实验楼的安全。他找来施工队,在安全处重新搭建了厕所,虽然在高层上课学生入厕不太方便,但孩子们安全了。

1998年,叶志平又发现,实验楼的楼板缝中填的不是水泥,而是水泥纸袋。他非常生气,急忙找来建筑公司,重新在板缝中结结实实地灌注了混凝土。

1999年,叶志平又对这栋楼做了大“手术”,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重新灌上水泥,每根柱子直径增加了15厘米。这栋实验教学楼,修建时花了17万元,加固却花了40多万元。

每学期,全校都会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

叶志平知道,教学楼不建结实,早晚会出事。从2005年开始,他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本周有演习,会事先告知学生,但娃娃们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天。等到特定的一天,课间操或者学生休息时,学校会突然用高音喇叭喊:全校紧急疏散!每个班的疏散路线都是固定的,学校早已规划好。两个班疏散时合用一个楼梯,每班必须排成单行。每个班级疏散到操场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每次各班级都站在自己的地方,不会错。教室里面一般是9列8行,前4行从前门撤离,后4行从后门撤离,每列走哪条通道,孩子们早已被事先教育好。刚搞紧急疏散时,学生当是娱乐,半大孩子除了觉得好玩外,还认为多此一举,有反对意见,但他始终坚持。后来,学生、老师都习惯了,每次疏散都井然有序。他对老师的站位都有具体要求。老师不是上完课甩手就走,而是在适当的时候要站在适当的位置。每周二都是学校规定的安全教育时间,让老师专门讲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等。集体开会时,他不允许学生拖着自己的椅子走,要求大家必须平端椅子——因为拖着的椅子会绊倒人,后面的学生看不到前面倒的人,还会往前拥,就可能造成踩踏。地震发生后,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从绵阳冲回学校的叶志平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他的学生,11岁到15岁的娃娃们,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

楼梯两边增加了宽度,方便学生疏散;栏杆全用实心的,孩子再顽皮都撞不断。像这样的“叶式”设计,在新建的桑枣中学还有很多:走廊宽阔,“一眼望穿,通透”;楼梯两边增加了40厘米,“为了方便学生疏散”;栏杆全用实心的,“学生娃再顽皮都撞不断”;防盗的铁门换成木门,“遇上紧急情况一脚就可以踹开”……

“建学校就是要安全、牢固、实用。”在叶志平看来,学校没必要修得多么豪华,“得让学生很容易熟悉校园环境,遇上紧急情况才能快速撤离。”

再过两年,叶志平就要退休了。叶志平说:“桑枣中学是我一生的作品。一个人可能干不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在自己岗位上就要干出业绩。我这一生,是属于我的学校的。”

(选自:http://news.sina.com.cn/c/2008-05-25/054013921546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