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阐述
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校长引领学校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也指出:“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阶段。”但是,对于什么是内涵发展,却很少有人能说清。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内涵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即概念的内容;另一层是指内在的涵养。在这里,内涵显然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质的规定性,它体现的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品质与特征。内涵发展是指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动事物朝着健康、高效、有序的方向发展,它是一种“质”的发展。教育内涵发展是与那种注重“量”的发展的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内涵发展要求校长立足于学校自身,以实现学校中人的主动发展。“重视人的潜能开发,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富有个性、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教育,即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教育。它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保证、以教育创新为动力,合理配置并不断优化教育资源,经过科学、高效、创造性、开发性的运作,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水平,发展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9]
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首先必须要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这是巩固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成功的背后绝不能忽视细节,要本着“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原则,将小事做精做细。所以,校长不仅要抓住学校全局性的精细化管理,还要做好局部性的精细化管理,将学校中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教师素质提升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创新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突出办学特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这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另外,校长还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只有做好这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走上内涵发展之路,为每个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