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案例

名校案例

山西:有一条美丽的“小河”

——赏析后小河小学琅琅读书声的内涵(节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十多年来,太原市后小河小学通过“书卷气”工程,回归教育本源,强化教学快乐互动,把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变成一种享受温情、享受成长、享受幸福的强大精神气场。

校长应是爱书人

【王素萍】我从1995年开始做校长。那个时候,主要是受两本世界500强企业文化教程的影响:一本是《第五项修炼》,一本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引领师生奔向智慧的书香地带,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读者、让教书人成为读书人、让学校成为真正读书的学校,是我的理想。带着这样的梦想,我进行了近20年的坚守,形成了以一个核心价值观“享受成长”为主体,以两项主题——“让校园干干净净充满书卷气息”、“让师生快快乐乐体验生命成长”为腾飞双翼,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目标,“一体两翼两目标”、“读”领风骚的学校文化体系,使书籍成为学校中的学校。我觉得,这些年的最大收获,不是学校成了名校,而是学校的老师都成了书友。

教师都是读书人

【王素萍】我们最初的读书活动,就是通过“滋养心灵教师读书工程”,确定了“书友”的“规定动作”:每周一次的集体学习,每月一次的读书沙龙,每学期一次的赠书活动,每个假期的大充电,每年一次的全校读书报告会……从克服教师浮躁情绪开始,营造了一个静静学习的场。这些“规定动作”多年来没有一点衰落的迹象,书籍成为学校送给老师们、同伴之间互赠的最好礼物。几年来,学校为教师集体赠书每人30余本,共计5000余册,咬文嚼字式的精读成为学校最具人气的活动,学习成为工作的常态。

【陶继新】静静的学习场是一种氛围、一种习惯、一种文明的层次。这种感觉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传统关系,而是一种新的“以文会友”、“以友寻文”、“以友辅仁”的平等关系。

【王素萍】我们组织了听一百场报告、读一百本好书、品一百节好课、集一百篇案例、写一百个教育故事的“五个一百”活动。每位教师讲述一个故事,十个、一百个故事汇聚在一起,讲的人和听的人也就拥有了更多的故事,分享着越来越多的体验和感受,就产生连绵不绝的巨大影响力和魅力。我们年年支出十多万元,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外出学习也成为学校对老师的最高奖赏、最大福利。我们还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组织了十多次全校教师大行动。我们集体走近魏书生、李镇西、冯恩洪、周宏、翟鸿燊、蔡林生等人,走进杜郎口、永威、蒙牛、右玉等地。节假日,老师们常常受邀请去参加儒学研究、领导干部讲学、企业家等多种培训,许多老师还上网易公开课,听世界级大师的公开课,老师们学会了跳出教育看教育。

【陶继新】我查阅了你们学校多年的读书档案,按一年计算,老师们在“小河书友”网络、“学习与研究”文本、“读书沙龙”交流、“分享成果”展示等四个互动平台上就发表文章1000余篇。你们在自己的声音中感悟读书的力量,这种正能量使研究之气蔚然成风。

【王素萍】是的,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家长形成了四个良性互动,读书成了“每天知道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快乐一点点”的“幸福循环”。老师们的读书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心态上,浮躁——淡定——投入——享受;方法上,泛读——选读——品读——精读;形式上,赠书——藏书——品书——出书;角色上,读者——思者——悟者——作者。老师们经历了“读者”小得、“思者”大得、“悟者”了不得、“作者”不得了的心路历程。

研究激发灵感

【王素萍】我们提倡教师要能“自己行走”,要有沉静、扎根下去的精神,坚持对问题的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评判教师读书的依据,把工作中的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从打造学习化教研组、精英工作室开始,展开行动研究。

【陶继新】基于问题的研究是最有价值的研究方略之一,实施学习共同体是增强学习力的学校管理策略。

【王素萍】“我读一本好书、我培养一个好习惯、我转化一名学困生”的“三个一”是我校读书活动中的一个小活动。小活动之所以能持续5年之久,是因为我们看重它的过程,看重沉下心去做每一件事的状态。我们把教育教学反思形象地比作“留一只眼睛给自己”。“基于学生特点的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培养观察、注意、自理、想象、推理、自控、求异、创造、自学等九种习惯。在获得全国“九五”课题一等奖的基础上,出版了《小鲤鱼跳龙门——潜能开发16周》的专著,开展了“走进心灵塑造心灵”的行动研究,启动了“以思维导图为载体,构建‘12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资料来源:《中国教师报》2013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