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向

实践导向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深受学生的喜爱。但由于很多学校追求重点中学的录取率,学生社团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困难重重,如时间得不到保证、师资无法满足需要、硬件缺乏、活动效果不佳等。

一、建立支持系统

(一)学校要充分认识学生社团活动的重要性,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学校要倡导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不断丰富和拓展社团活动的内容,为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如时间、设备、场地、经费和师资力量。大力开发社团活动校本课程,鼓励教师担任社团活动的指导老师,并适当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偿。学校要将社团活动纳入学校整体评价机制之中,为社团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二)教师要发挥在社团活动中的引导作用

初中学生缺乏自控能力、管理能力,在思想和智力发育上还不成熟,尚不具备足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学校要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为学生把好方向、明辨是非,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三)让社会成为社团发展的资源保障

社会是最大的资源库,蕴藏着丰富的社团活动资源。社团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积极与社会艺术团体、企业、美术馆、博物馆及音乐馆等沟通,为社团发展提供支援。例如,聘请德艺双馨的专业人员承担学校的社团辅导工作;争取企业的经费和物资赞助开展活动;艺术场馆对学生及学生社团免费开放等。

(四)积极寻求学生家长的外部支持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支持对社团活动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学校要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听讲座、参观活动过程、看成果展示等,帮助家长认识社团活动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使得家庭成为社团发展的有力支持者。

二、寻求有效运作

(一)有效分工,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是社团活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要成立社团活动管理组,由专门的副校长负责,校长及时督导,各部门有效分工,政教处和团委负责学生管理和社团日常活动的协调;教导处负责教师、时间、内容的安排和落实;后勤处负责场地、器材的调配;教科处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修订。明确、科学的管理体制为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有效设置,多样形式

为了增强活动效果,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社团活动的项目设置要百花齐放,不但要考虑学生兴趣和育人效果,还要切合时代的发展。在传统的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休闲类、文学类之外,学校还可以设置志愿服务团、微电影社团等。

(三)有效参与,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做到全员参与。社团的组建要打破固定的班级界限,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自愿报名与班主任、教师推荐相结合为原则,以年级或年龄段为单位,组建相应的学生社团。每个社团配备1至2名指导教师,由本校有专长的老师、社会专业人士及有专长的家长构建完整的社团教师队伍,由学校颁发聘书。

(四)有效评价,正确引导

在社团活动中,我们要注重活动的过程性评价,不能只关注成效。第一,学校要对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的不同体验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思考活动后的感悟,进而对活动产生新的认识,做到每次活动都有收获。学生和教师及时评价活动,使活动在积极的状态下进行。第二,学校利用传统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等组织各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展现自我的平台,充分展示社团建设的丰硕成果。第三,注重搜集、整理平时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活动照片等,定期张贴在学校橱窗里,或制作展板及时在学校里展览。第四,学期末可以评选优秀社团及成员,纳入学生学期综合评价之中。总而言之,学校通过有效的评价激发各社团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