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向

实践导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学校是教师日常工作的地方,也是实施师德建设的主阵地。提升师德建设的实效性,重点和难点就在学校这个层面。一个学校的师德建设要有新思路、新办法,最为重要的是要把团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与师德建设结合起来。

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建设一支政治合格、技术过硬、作风优良、信仰坚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个目标与一个学校的团队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致的。因此,师德建设要渗透到教师的教研活动里,要体现在教师的课堂行为上,要浸润到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间,要彰显在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中。学校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第一,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师德认识,规范教师师德行为。

第二,学校要深入开展“讲师德、做师表、树正气”活动,促使每个教师“爱岗敬业”。这里的“业”有两个含义:一是职业,二是事业。著名学者周国平说:“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对它并不喜欢,它就只是你的职业;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它就是你的事业。”从职业方面理解,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首先做到教好书,站好讲台,珍视并从事好这份职业。这就需要有起码的敬业精神。从事业方面理解,有强烈的“事业心”,以教书育人作为事业追求的目标和人生价值实现的方式,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能够从中真正获得一种成就感。校长就是要想办法点燃教师的事业激情!

第三,要树立典型,培养教师的爱生情感。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们要关注身边,从小事做起,从身边榜样学起。

第四,要树立有效的学习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一个教师要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始终处于学习的状态。教师不仅要学习广博的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要建构专博相济、灵活开放的知识结构。

第五,要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师德水平。学校应当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中,将师德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职务晋升、派出进修及评选先进等的重要依据。对师德行为表现优秀的教师,要给予褒奖和鼓励。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对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要严肃处理。对于失德情节严重的教师,要依法解聘教师职务,调离教师岗位,给予处分直至清除出教师队伍,保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

有人把教师的德与才归纳为以下几种: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毒品;无才无德是废品;德才兼备是精品;无才就是无德。教师也有以下几个层次:误人子弟者;以教谋生者;教书匠;好教师;大教师。我们都要倡导当好教师、大教师,当德才兼备的精品教师。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