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案例
——蔡林森在永威中学
“洋思经验”的缔造者蔡林森退休后,到河南沁阳市永威学校任校长,人们期待着他创造第二个“洋思神话”。不到半年时间,他不负众望,把一个生源基础、师资水平并不理想的民办学校办成了当地的名校,把初中部的综合考试成绩从全市第九提高到了全市第二(英语单科第一)。人们发现,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有半天的时间就能学会,而要落实这些理念却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细化管理。永威学校成功的奥妙正在于此。
一、精细“立法”,事事有章可循
蔡林森校长到永威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他虽然有几十年的中学管理经验,有洋思中学成套的管理制度,但他没有照搬。他认为,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规章制度也不能千篇一律。他在充分调查永威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基础上,亲手起草了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每一个规章制度的出台都是经过全体教师的讨论和修改而最后定稿,“法”源于民而用于民。这些制度的特点,一是全,二是细。所谓“全”,是指事事有章可循,不留空白。单是在教学方面,就有备课制度、讲课制度、课外辅导制度、作业批改制度、考试制度、周周清制度、学生课内规则、评课制度等。所谓“细”,是指每一个制度的要求都非常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例如,作业批改制度中对老师批改作业的时间要求是:“上午的课堂作业,要在下午课前批完,并让学生更正;下午的课堂作业,要在晚饭前改完,并让学生更正;晚自习的作业,要力争当夜(最迟在第二天8:00前)改完,并让学生更正。”
这些制度不需要附加解释和说明,大家一看就知道,既便于师生操作,也便于领导检查。
二、精细“执法”,人人照章行事
对于每个学校,制定制度不是很困难的事,难的是如何执行和落实这些制度。制度的落实关键是领导带头,正所谓“其身正,政令通”。
每天早晨5:40,68岁的蔡林森校长一定准时站在操场上,看着师生们出操。两年半过去了,他没有缺席和迟到一个早晨。每天在操场、在会场、在赛场,在所有师生集体活动的场所,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为了把制度落实到人,学校与每一个教师都签订了责任书,责任书明确了每个人的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和奖惩,人人照章行事,使复杂的管理简洁明了,减少了推诿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精细“督法”,逐级检查考核
蔡校长刚到永威学校不久,任太平董事长就给我打电话:“老师们对蔡校长有意见。”我说:“什么意见?”老师们说,在校长办公室里找不到他,他经常不在办公室。我说,这是他的工作作风,他是一个行走着的校长,他的办公室形同虚设。
他很少坐在办公室里,64个教学班,他每天都要跑两三趟,不停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校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心中有数。如教案一周一查,不仅要查备课节数,还要查教案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必须复备,主管校长和教务主任要提供具体指导。作业一日三查。上午查前一天晚上的作业,下午查上午的作业,晚上查下午的作业。查教师作业批改是否及时,是否认真,有无错改。学校实行逐级责任制,副校长、教务主任、教务员都有具体的分工,定时检查,并要将检查结果及时、准确地进行记录。
在永威学校,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一天都不能拖。正是由于这种精细化的管理,蔡林森校长才把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在永威学校移植成功并创新发展。
(选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