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阐述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应“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掌握促进优秀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这个意见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我们建设校园文化指明了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形成健康、高雅的教育氛围和富有时代特点、民族特色、学校特征的文化氛围,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
学校文化有价值性层面、制度性层面、行为性层面和物质性层面等。从表现形态来看,可分为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物质文化等。
精神文化是学校一切工作和行为的理念导向,是学校的哲学和灵魂。
学校要有强烈的“学校文化”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意识,要有统一的、鲜明的、贯穿始终的理念,通过文化整合,建立完善、科学的学校文化体系。
进入知识经济新时代后,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的趋势和潮流,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化与校本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学校的校本建设提供了新的思维和新的平台。各个学校要抓住这个契机,加强学校自身的文化建设,注重学校文化的特色建设和个性发展。
在文化发展渐趋多元化的今天,社会文化对学校校园文化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教育的功利化及物欲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侵扰校园文化。校园内弥漫着的浮躁情绪,违背教育规律、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非文化行为等,屡见不鲜,给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借用《不差钱》的一句台词来说,真成了“可以有文化的地方真没有文化”。
面对教育的浮躁与困惑,作为校长,要与时俱进,要冷静理智地带领全校师生建设和弘扬先进的学校文化,坚持用先进的文化引领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