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向

实践导向

精细化管理学校追求完美、实现卓越的重要过程,是适应市场竞争精细化管理是学校追求完美、实现卓越的重要过程,是适应市场竞争、打造学校品牌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学校整体执行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10]

一、明职责

学校要精心谋划各项工作,将行政教育安全、教学、后勤等常规工作引向深入,部署工作时要考虑周全。学校要定岗定责,人人有岗,人人有责,职责分明。督查措施、奖惩规定明确。全体教职工要牢记职责,尽到职责,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学岗位的要求是:按要求按量备课,提前备好一周的课;按时进教室上课,不拖堂不提前下课;及时认真批改作业,作业量要合理;加强课外指导,培优补差因势利导。

二、定计划

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根本性任务是制定计划。开学初,校长要向全体教师提出鼓舞人心且切合办学特色的共同奋斗目标,使全体教职工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学校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学校及各个部门的工作计划,计划做到任务明确,方法、步骤和措施具体,操作性强。计划经全体教职工讨论、通过后,大家对照计划中的内容和要求一件一件地完成。

三、严程序

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按规范要求去做,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规范化可减少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确保管理程序中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环环不漏。有些学校存在弹性管理多于程序化管理的现象,管理隐患层出不穷,有的校长出差在外,很少接到学校请示工作的电话,有的校长的电话就是热线,水龙头坏了找修理工也要请示校长。后者的管理就存在管理脱节,学校只要有一套完备的考核、监督、评价机制,许多常规工作不需安排也能有序运转。

四、抓落实

抓落实是全体教职工的重要工作。再好的制度、再好的计划,没有人去很好地执行,那就是纸上谈兵——白搭。抓落实,就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在“细节”上做文章。抓落实是一项细致的、艰苦的、经常的工作,不能马虎了事,非下真功夫不可。因此,学校要让全体教职工养成按时完成工作的好习惯,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得到保证。

五、常检查

检查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要对各项工作加强经常性的检查,确保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通过检查,学校可以发现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及典型做法,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可以检查各类人员出工出力的情况,并根据每个人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进行奖惩,从而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

六、重考核

学校为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制定具体细致、操作性强、科学全面的考核细则,以考核促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抓好量化考核,既定量又定性,体现多元化和发展性的导向,考核结果做到客观、公正,体现“优质多酬,劣质少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奖金分配机制,在学校形成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工作氛围。

七、抓局部

首先,抓好处室及部门的精细化管理。处室既要制定明确具体、切合实际的工作职责、要求、细则等,又要有检查、考核、评价、奖惩等措施,充分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将学校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管理更加精准、周到。其次,抓好年级精细化管理。对于规模较大的学校来说,一个年级就是一所小的学校。学校要重视年级组的精细化管理,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培养年级组长的协调、督促、检查、评价能力,使师生的言行与学校的管理目标一致。最后,抓好班级的精细化管理。班级管理体现规范化和人性化,学校将学生在校的一日常规表现以分数的形式“量化”,由专人检查、统计、通报,每周、每月及每学期汇总,及时实施奖惩。学校要倡导教师因材施教,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所有学生都有良好的道德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