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向

实践导向

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而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校长领导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信息时代的学校领导力不同于一般的学校管理,它表现为实现学校整体目标的一种合力,而信息化建设的执行能力则包括学校信息化规划、软硬件装备、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相关制度建设的能力。

校长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动力究竟在哪儿?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这些已成为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动力源,是应对数字时代挑战学校必须解决的三大现实问题。一是基于数字平台的教与学,将成为学校发展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二是创建数字化校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三是不断拓展国际视野,借助教育信息化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当前,学校教育推进信息化面临三个突出矛盾:第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与整个国家、地区以及学校信息环境相对滞后的矛盾;第二,信息资源配置的财力要求高与学校技术更新集聚的资金有限的矛盾;第三,信息技术更新对学校人员信息素养提升的要求与学校教师队伍信息素养亟待加强的矛盾。这些矛盾不能妥善处理,就会直接制约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动力生成。

如何解决协调这些矛盾呢?

策略一:精准切入,层级推进。不同学校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找准不同的切入口。切入口要能对学校信息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与突破作用,必将经历准备期、突破期与延伸期。

策略二:滚动更新,持续发展。这一策略主要用于解决学校资金承载能力方面的问题。首先,在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建设上改一次性大规模投入为多次、持续、分阶段适量投入。其次,强调设备更新的层次性。学校的滚动更新策略,既关注前沿科技的融入,适时添置需要的先进设备,又要考虑到学生、教师应用层次差异,充分发挥普通设备、传统配置的价值。另外,考虑到软硬件的兼容问题,分层更新也会提高利用率。第三,注重信息化校园环境建设的系统性、安全性与有效性,为后期更新、升级留出足够空间。

策略三:任务驱动,全员提升。这一策略主要针对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人员信息素养的提升问题。管理人员注重分析实际需求并进行方向把握,提高基于信息做出决策的能力;专业技术人员注重技术前瞻分析、推进设备更新与技术升级;教师关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鼓励学生基于数字平台的学习与创新;职工队伍持续推进基本信息素养提升。

另外,必须确立以下几个观念:第一,要从重视教、重视管理转到重视学生学;第二,要从IT(信息技术)向教育回归;第三,要以硬件建设为主转向以应用建设为主方面发展;第四,教育信息系统、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要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