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 慧探究

板块二 慧探究

活动一:对比阅读说不同

1.读好对话的语气

师:我们的口号是:学语文、读课文。首先让我们来朗读课文,出示课文5~11自然段,请自由朗读5~11自然段,要求:注意读出对话的语气,即让人听出来两个人或者双方在说话。好,朗读开始。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桌前,举起我的那页画纸,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吗?”

“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师:由于没有提示语,就是谁谁说,有的离说话的人远。你能判断出这些对话是谁说的吗?

师:“这幅画画得像不像?”这是谁说的?

生:图画课老师说的。

师:“不像!”这是谁说的?

生:同学们说的。(每一句人物的话都让学生说说是谁说的)

师:这些对话都找到它们的主人了,看来同学们读得很用心。

2.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接下来咱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大家看看有几个角色。

生:一位旁白、一位老师和学生们。

师:分角色朗读现在开始。(如果没有读出对话的语气则老师进行朗读指导)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读好对话的语气,这里的自由读是自己练习读好对话的语气,分角色读就是展示读好对话的语气,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相机指导。

3.观察与对比

师:现在请同学们变身,变成小精灵,飞到文中图画课的课堂上,去观察,做对比。观察任务: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他的学生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用自己的话说说。先画出相关的句子,再思考不同。老师的做法用横线,学生的做法用波浪线。时间2分钟。打开语文书第60页,计时开始。(提示学生先说老师的做法,再说学生的做法。)

生:同学们笑我了。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桌前,举起我的那页画纸,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吗?”

“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1)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做法的不同。

师:(出示有关老师做法的句子)请看,里面有一个词叫“审视”,你来猜猜它是什么意思,用的什么方法。

生:仔细看,用的是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是一种很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

师:宋老师也用了一种方法,请看,是查词典。请看审视的意思。审视是仔细看的意思。

师:把“审视”放到文中进行理解。“老师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就是老师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仔细看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师:你能给“仔细”找个近义词吗?

生:认真。

师:那老师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仔细看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这就是老师的做法。

(2)规范地说出不同。

师:经过朗读、观察和分析,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同学们和老师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吗?可以借助提示:

提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并坐到“我”的位置上观察了杨桃。同学们嘲笑了“我”。

生: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仔细看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并坐到“我”的位置上观察了杨桃。同学们却笑“我”。

生: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认真看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并坐到“我”的位置上观察了杨桃。同学们在嬉笑。

师:说得很规范。

设计意图:读后要思考,用观察任务来驱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抓住关键词“审视”展开学习,让学生有话可说,且能说正确。

活动二:揭示原因悟道理

1.朗读段落

师:看到“我”画的杨桃,同学们和老师的态度、做法是不同的。同学们,难道是“我”画的不是杨桃吗?“我”画的是杨桃。同学们为什么笑“我”呢?接着老师又做了一件事,让大家彻底明白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原因。请朗读12~17自然段,找找原因吧。

(学生读。)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大家发现了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2.揭示原因

(准备剧本。)

师:同学们,有演过教育戏剧吧,没有演过那看过教育戏剧吧,现在咱们把12~17自然段拍成一段戏。请同学们来当导演,作为导演,你会做什么?

(小组合作。)

生:找演员、备道具、准备剧本。

师:演员好找,道具老师准备了,就差剧本了。剧本的主要内容是台词。课文里有现成的句子可以直接进入剧本,是现成的台词。这些好找。像这句“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该转化为什么?这句呢?“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转化成什么?

生:请你们几个同学轮流坐到这个位置上。

生:请你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师:经过导演们的努力,咱们的剧本就出来了。请看:

老师:“现在请几个同学过来坐到这个位置上,首先请某某某同学过来,坐下,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学生:“不……像。”

老师:“那么,像什么呢?”

学生:“像……五……五角星。”

老师:“好,下一个。”

老师:“接着请某某某同学过来,坐下,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学生:“不……像。”

老师:“那么,像什么呢?”

学生:“像……五……五角星。”

“请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老师和颜悦色地说:“大家发现了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师:导演需要监管演员的表演,所以作为一名导演,你要非常熟悉台词。请各位导演把台词读熟练,老师邀请读台词最熟练的同学摆道具。

(老师检测学生读第二场的台词是否熟练。)

(开始表演。)

(表演结束。)

师:演得很精彩,为同学们的表演点赞,课文里也有一段话值得点赞,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最后一段。读完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当同学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嘲笑,想想原因。

师:是啊,坐到这位同学的座位上看看就知道原因了。所以道理是什么呢?

生: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师:是呀,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往往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枯燥的讲解不如生动的表演,让学生在筹划教育戏剧的过程中理解抽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