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 慧探究
活动一:有滋有味读课文
1.读准字音
师:昨天我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有几个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需要注意!我们来看,(出示课件)谁来读一读?
生:所宝以百数(shù);谬也。
师:我发现你有疑问。
生:纠正读音。
师:还有几个较长的句子,老师把节奏线标注上了,请同学们练一练,练习结束后举手来读一读。
(生读,师评价。)
师:我们把这些词语和句子带到文章中,你还能读正确、读流利吗?谁来试一试?
(生读。)
师:读得非常流畅,那我们该如何读出文言文的感情呢?谁有好办法?
生:了解课文的大意并了解故事的情节,体会主人公的心理。
师:回答得很全面,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则文言文讲述了什么?谁来连一连?(文白对对碰)
设计意图:处、好、数、曝是多音字,检查预习从字、词、句到完整篇章,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展示预学的机会。
活动二:活用方法晓文意
1.请你连一连
(生连线。文白对对碰。)
师:了解文章大意,有助于我们读出文章的感情。
2.依图找文
师:咱们班的绘画小达人为这则文言文绘制了几幅图,可是图的顺序被老师不小心弄乱了,谁能帮我来给它排排序呢?
(生排序。)
(师追问排序的方法,生解释每幅图的内容。)
师:我们对这则文言文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根据连环画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释义文言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连线、依图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后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这是整个教学设计的第一链条。在预习的基础上讲清楚故事,为后文更高层级的讲述做好铺垫。
活动三:绘声绘色讲故事
师:如果我们就这样把这则故事讲给他人听,是不是有些无趣?大家有没有好的办法。
生:表演,加入动作、神态,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师:大家非常善于解决问题。老师也带来了两个锦囊妙计,我们来看一看。
设计意图:整堂课围绕目标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生自己提出的,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位的课堂。
1.丰富故事情节
(1)了解人物
师: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生:两个。
师:请你在文章当中画出能够表现他们形象的词句。
生:杜处士——“好书画,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笑而然之”;牧童——“拊掌大笑”。
师:杜处士和牧童有一个共同的表情,大家能找出来吗?
生:笑。
师:牧童的“笑”与杜处士的“笑”一样吗?谁能用自己的方式演示一下杜处士的笑和小牧童的笑?
(生演示。)
师:表演得惟妙惟肖,同学们都被你逗笑了。(读描写牧童和杜处士的句子)了解了人物的形象以后,我们就来尝试丰富文章的情节。
师:“好书画”,想象一下杜处士会如何表现呢?
生:杜处士收藏的书画作品非常丰富。
生:家里随处可见他的书画。
师:让我们把这些故事情节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
生:杜处士非常喜好书画,在他的家中随处可见书画作品。
师:杜处士随身携带戴嵩的《斗牛图》。我们来想象一下,杜处士都会在什么情况下随身携带《斗牛图》呢?
生:游山玩水的时候、与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
(师总结。)
设计意图:以学习导航的形式,鼓励学生自己思考交流,提出有价值的想象,同时也为后文的讲故事积累了材料。
(2)想象补白
师:由此可见,杜处士对这幅画真的是爱不释手!下面请同学们拿出预习单,根据人物的不同特点发挥想象补白句子。我们还能够相应地补充上哪些故事情节?
(生汇报。)
师:非常善于思考,丰富了这则故事的情节,并且合情合理。
(生汇报。)
师:不要紧张,放轻松,看来杜处士和大学士苏轼想到一块去了。同学们都学会了抓住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来展开想象讲故事,老师还有一个妙计。
设计意图:以想象的提示组成讲故事的提纲,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学生更进一步讲述提供了平台。
2.变换人称
师:如果你生活在杜处士所处的年代,你想要成为他们中的谁?站在他的角度,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写一写。
(生汇报。)
师:苏轼通过这则小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师: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生:耕种的事要问农民,织布的事要问婢女。
设计意图:转换角度讲述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