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 慧探究

板块二 慧探究

活动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师: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这些词语能读正确吗?自己读一读。

咆哮 狂奔 势不可当 狞笑 放肆

清瘦 沙哑 揪出 豹子 推

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 跌跌撞撞 奔向小桥

师:请三个同学一人读一组

(生读。)

师:读得很正确,尤其是多音字“奔”。一般的跑读一声,狂奔,大家读;有目的、有目标的跑读四声,奔向小桥,大家读。

活动二:总结主要内容

师:结合课文,大家仔细观察,你觉得这三组词语分别写了什么?

生:洪水、老支书、村民。

师:根据这三个词语,哪位同学能用最简洁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先看一看课文,想想该怎么说。

生:黎明的时候,山洪暴发,老支书指挥村民从一座木桥逃生,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

师:简洁、清楚、完整。

活动三:关注环境

师:故事发生在山洪暴发的那一刻。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用横线标出描写洪水的句子。描写山洪的句子有哪些呢?谁来说?

(生回答。)

师:来,大家小声读一下这些句子,边读边想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用一个词说。

生:势不可当。

生:凶猛。

生:疯狂、放肆。

师:给你什么感觉呢?

生:可怕。

师:句子中的哪些词句让你感觉可怕、恐怖?

生:咆哮着、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师:一个词点亮一句话,找出自己最想读的一句话练一练,看能不能读出洪水的可怕。谁来读?

(指名读。)

生: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师:他把“咆哮、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几个词强调出来,语速较快,我们仿佛看到了洪水狂奔而来的画面。有人说,要制服一匹受惊的野马需要十几个壮汉,而这里是一群野马狂奔而来,绝对势不可当。我们来看看洪水暴发的真实场景。(播放视频)

师:太可怕了!

(出示: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拟人句。拟人句还有?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从这几个拟人句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跳舞本来是美好的,但洪水跳舞却是灾难。

生:邪恶的笑,令人不寒而栗,可怕!

师:什么时候才会做舔的动作?放肆地舔是?

生:舔虽然是美好的词,但在这里没有了美好和亲切,只有恐怖。

师:游泳的时候,水到胸膛是什么感觉?这里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老汉随时都有被吞没的危险。

师:就这样,洪水狂奔着,狞笑着,很快吞没了一切,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活动四:关注人物

师:孩子们,这是故事发生的大背景,也就是什么描写?环境描写。(板书:环境)作者花大量的笔墨进行环境描写,仅仅想让我们知道洪水的凶猛、情况的危急吗?

生:不是,是为了衬托人物。(板书:人物)

师:谁?

生:老支书。

师:让这些句子回归课文,看看在这样的情况下,老支书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第7~22自然段,用括号标出描写老汉的句子。完成阅读要求。

阅读要求:

1.默读第7~22自然段,用括号标出描写老支书的句子。

2.思考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

3.找出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情节说说自己的理解。

4.简单批注最感人的地方。

师:描写老支书的句子有哪些?

(生回答。)

师:还有吗?

(生补充。)

师: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用一个词回答。

生:镇定如山,铁面无私。

生:父爱如山,舍己救人。

生:先人后己,以身作则。

师:总结得太好了!读到哪里心里感觉很疼?结合洪水的情况,小组内交流。

(生交流。)

师:谁来汇报?

生: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生: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生:这时候,洪水没腿深,村民们惊慌失措,而老支书已经来到这里。“站”“盯”这两个动作让我感到老支书很镇定。

师:这个动作仅仅是在看吗?

生:我觉得不但是看,可能老支书还在想: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人有秩序呢?

师:“清瘦”是全文唯一的写外貌的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他平时可能都在为大家操劳。

师:不是可能,而是一定。

师:因为他镇定如山,是村民的靠山。所以大家都拥戴他,课文中有村民的具体表现吗?

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生: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一百多号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师:洪水来临,他镇定如山。接着说。

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是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写出了老汉的公平公正,铁面无私。

生:这时候洪水已经舔着他的腰了。

师:揪出来意味着什么?老汉知道这是谁吗?那为什么还要揪出来呢?还凶得像只豹子。

生:老支书可能会想:说了党员排在后边,你是党员竟然不排在后边,太不像话了。

生:老支书可能会想:你是党员就必须排在后边,我的儿子更不能搞特殊。

生:你是党员不排在后边,还算是我的儿子吗?

师:他用揪出自己的儿子宣告,村民的利益必须第一。指挥村民,大爱如山。谁来读?

(生读。)

师: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他的爱从哪里表现出来?

生: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这是语言、动作描写,虽然洪水已经爬到了老汉的胸膛,但他还想救自己的儿子,这让我感到老汉对儿子深沉的爱。

师:(指名读)这是作为父亲本能的爱。“吼着” “揪”显示了他威严如山,“吼着”“推”显示了他父爱如山。

师:真没想到,小伙子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老汉想喊什么?

生:儿子!儿子——

生:儿子,我的儿子!

生:抓住旁边的东西!

师:一揪一推总关情!想说的话很多,可是,“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同时吞没的还有他想说的万语千言……此时什么感觉?

生:揪心地痛。

师:读出这揪心地痛。

(生哽咽地读。)

师:这就是老支书,他像一座山!

(课件:他像一座山。)

师:洪水来时,他镇定如山,(读)他像一座山;指挥村民,他威严如山,(读)他像一座山;竭尽全力推儿子,他父爱如山,(读)他像一座山。

(生连读三遍:他像一座山。)

师:在恶劣的环境中,老支书这个人物形象巍然屹立在我们面前,(环境、人物连线)小说的情节也一步步向前发展。(板书:情节、连线)

设计意图:简洁、清楚、完整地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且养成读小说关注环境、人物、事件的思维习惯,以形成精、简、准的语文素养,这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培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