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家论方
1.《中风斠诠》 胁肋胀痛,脘腹搘撑,多是肝气不疏,刚水恣肆为病。治标之法,每用香燥破气,轻病得之,往往有效。然燥必伤阴,液愈虚而气愈滞,势必渐发渐剧,而香药、气药不足恃矣。若脉虚舌燥,津液已伤者,则行气之药尤为鸩毒。柳州此方,虽是从固本丸、集灵膏二方脱化而来,独加一味川楝,以调肝气之横逆,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第一良药。凡血液不充,络脉窒滞,肝胆不驯,而变生诸病者,皆可用之。
2.《方剂学》 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以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更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气为佐使。共奏滋阴柔肝以代疏肝之功。其中川楝子性味苦寒,虽有苦燥伤阴之说,但若配在滋阴养血的方药中,却无伤阴之害,而这正是本方有别于以理气疏肝为主的诸方的不同之点。本方与逍遥散同治肝郁胁痛,但两方证候各不相同。逍遥散以情志不遂而肝气滞郁引起胁痛,且以肝逆而乘脾,兼现神倦食少,故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治。一贯煎则以肝阴不足,气郁生热而致胁痛,且以郁热不散而犯胃,兼现吞酸吐苦,故以滋养肝肾、疏泄肝气立法。
3.《沈氏女科辑要笺正》 中云:“柳州此方,原为肝肾阴虚,津液枯涸,血燥气滞,变生诸证设法……独加一味川楝子,以调肝木之横逆,能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无上良药,其余皆柔润以驯其刚悍之气,苟无停痰积饮,此方最有奇功。”张氏之赞,并不过誉。现代医家常用此方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高血压、肺结核、月经病等病的任何阶段而具有“阴虚肝郁”证候、舌脉者,疗效皆著。
4.《中医杂志》(1963年10月18日) 一贯煎方剂组织缜密,配伍精当,它的唯一特点是以脏腑制化关系作为遣药立法的依据。本方主治是肝病,肾为肝之母,滋水即能生木,以柔其刚悍之性,故以地黄、杞子滋水益肾为君。肺主一身之气,肺气清肃,则治节有权,诸脏皆滋其灌溉,而且养金即能制木,以平其横逆之威;胃为阳土,本受木克,但土旺则不受其侮,故以沙参、麦冬清肺益胃,二者为臣。当归入肝,补血活血,而辛香善于走散,乃血中气药,故用以为佐。更加一味川楝,泻肝通络,条达气机,故用以为佐。合为滋水涵木、疏土养金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