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讨论

(四)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在临床上为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40~60岁为高发年龄段,男性多于女性(2~3∶1)。西医学认为本病发病机制是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治疗时用H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配合促胃动力药,必要时辅助应用抗酸药,服药时间一般为3~6个月,停药后症状复发率高达70%~80%。本病属于中医学泛酸、胃痛范畴,基本病机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中医学理论认为:脾主运化,胃主通降,脾与胃表里相配,合作密切,共同完成对食物的运化传输。肝主疏泄,能促进脾胃对食物的运化过程。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所说:“土得木而达。”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也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此外,肝主藏血、主生发,故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肝的这些生理功能决定了在病理上常表现为肝阳有余、肝阴不足、肝气郁结的特点。本文所论之病证即属肝阴不足、气机阻滞、肝气犯胃致胃失和降所致,治疗应滋阴疏肝,和胃降逆。一贯煎出自《续名医类案》,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方中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药,内寓滋水涵木之意;沙参、麦冬滋养肺胃,意在佐金平木,当归、枸杞子养血柔肝,4药共为臣药;川楝子疏肝泄热,复其条达之性,为佐药。全方组方严谨,配伍精专;苦燥而不伤阴,养阴而不遏滞气机,且无碍胃气之弊,充分照顾到“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更配海螵蛸、煅瓦楞子以制酸;炒莱菔子、代赭石以降逆气。诸药合用,共奏滋阴疏肝、降逆和胃之效。切中病机,用治本病,故能获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海螵蛸、瓦楞子含碳酸钙,能中和胃酸;川楝子、莱菔子、代赭石能促进胃肠蠕动,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临床实践也证明,用本方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