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典型案例
苏某,27岁,已婚,已生育,2012年4月5日初诊。近1年来间断出现经净后1周左右阴道少量出血。近4个月来连续出现经后阴道少量出血,持续3~5天、色鲜红、质稠,伴腰酸腹坠,心情烦躁。平素月经天,末次月经2012年3月22日~3月25日。4月3日出现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质稠,伴腰酸痛,烦躁口干,大便略干,小便如常,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诊为经间期出血,证属阴虚肝郁型。予两地汤合一贯煎加减治疗。生地黄15g,牡丹皮10g,地骨皮10g,炒白芍15g,炒当归10g,南沙参10g,玄参10g,麦冬10g,川楝子10g,枸杞子10g,栀子10g。水煎服,日1剂,连服10剂。服药5天后血止,月经4月23日来潮,4天净,经净后觉腰酸隐隐,遂予原方加续断15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剂。5月9日诊,经净后1周阴道未见流血。守上方治疗3个月,治疗期间病情未复发,停药后随访3个月,经间期出血未复发。
按:《傅青主女科》谓:“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先期经来只一、二点者,肾中火旺而阴水亏。”夏桂成认为,经间期是指两次月经的中间期,是继经后期女性处在阴精暗耗,血海空虚,而由虚至盛,由阴转阳的转化时期,经间期出血的主要原因在于肾阴亏虚,重阴有所不及,重阴必阳的转化不顺利,因而氤氲状加剧,子宫、血海的固藏受到影响,故在排卵的同时出现漏红,同时亦或兼有郁火、湿热、血瘀等因素。由于“肝体阴而用阳”“肝为女子的先天,妇女以血为本”,肝肾同源,肾水不足,无水涵木则君相火旺,因此经间期出血主要原因在于肝肾阴虚、阴虚血热、迫血妄行,或肝木失调、肝经积郁、血不得归经所致。
两地汤出自《傅青主女科》,方中生地黄、麦冬、玄参滋养阴液,壮水以制火;地骨皮清虚热,泻肾火;白芍养血滋阴益冲。一贯煎取“滋水涵木”之意,通过滋肾养肝、补肝体以和肝用,而治疗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证。方中重用生地黄为主,滋阴壮水以涵肝木,配伍枸杞子补肝血、养肝体以和肝用,冀肝得所养、肝气条达则无横逆之虞。两方合用,有滋水涵木、养血柔肝、清经凉血之效,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