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干燥综合征
孙某,女,48岁,于2016年2月5日初诊。患者有干燥综合征多年,目干、眼干明显,鼻部红斑,伴有咽痛,右胁下疼痛,腰膝酸软时有,大便偏稀,舌红苔薄腻,脉细数。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ANA)1∶160,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抗体(抗SS-A抗体)阳性,抗SS-A(RO52)阳性。诊断为燥痹(肝肾阴虚,脾虚湿滞夹毒型)。法当滋养肝肾,健脾化湿,清热解毒。予以一贯煎加减。处方:生地黄15g,北沙参30g,枸杞子30g,麦冬15g,当归10g,川楝子9g,青蒿20g,生甘草12g,飞滑石30g(包),厚朴花9g,扁豆衣10g,金银花12g。共14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2月19日二诊时患者自诉口眼干燥症状大减,咽痛已无,大便仍未成形,舌红苔薄腻,脉细数。原方去金银花,加炒薏米30g,再进14剂。3月4日三诊时大便已成形,一日一行,遂前方去厚朴花、扁豆衣、飞滑石,川楝子改为6g,炒薏米改为20g,继续服用。随访半年,目前病情稳定。
按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女子以血为用,经、孕、产、乳极易耗伤气血,津血同源,血分不足,则津液易伤,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水不断耗竭。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口干、眼干、阴道干涩、腰膝酸软,失眠多梦、低热盗汗、大便干结等一派阴津亏损表现。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缠绵难愈,且容易复发,不少患者来就诊时已经过多方医治,然收效甚微,情绪低落,有肝气郁滞的表现。初诊时患者口干、眼干、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均符合肝肾阴虚的表现,且右胁下疼痛,隐隐胀痛,有肝气郁滞的表现,故以一贯煎滋养肝肾之阴,兼以疏肝理气。但咽痛明显,鼻部红斑,亦有热毒在里,故加金银花清热解毒;大便偏稀,苔腻,亦有脾不化湿的情况,故加入滑石、甘草,即六一散,取“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意”,并加入厚朴花、扁豆衣,加强化湿之力。据临床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青蒿有良好的调节免疫作用,故其治疗风湿免疫系统的疾病中多加入青蒿,用量多在20~30g之间。二诊时诸症大减,热毒已清,故去金银花,但大便仍未成形,苔仍腻,遂加用炒薏米健脾化湿,兼利小便,增强化湿之力。三诊时大便成形,遂去掉温燥之厚朴花、扁豆衣,寒凉之飞滑石,川楝子减量,以免截伤阴液。久服诸如一贯煎等甘凉滋阴药物易滞碍脾胃,故仍保留具有通利之性的薏米,减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