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机
1.病位 多在肾兼及肝脾。妊娠期高血压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肢体面目肿胀,头晕目眩,状若眩冒,头胀痛,甚至晕厥,四肢抽搐。我们认为其病位以肾为主,涉及肝脾。盖肾主一身之水,肾气虚,不能化气行水,且肾为胃之关,肾阳不布,关门不利,膀胱气化失司,水聚而从其类,泛溢而为水肿。正如《女科学笺疏·妊娠肿胀》:“妊娠身发肿,良由真阴凝聚,以养胎元,而肾气不能敷布,……遂致水道不通,泛溢莫制。”脾主运化水湿,脾主四肢肌肉,脾失健运则水湿之邪停聚。《诸病源候论》:“脾胃主身之肌肉,故气虚弱,肌肉则虚,水气流溢于肌,故令体肿。”脾肾气虚故见周身浮肿。肝经循头目,肝经失养则头晕目眩。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脏气本虚,孕后精血下注养胎,阴不潜阳,肝阳化火生风。故出现两目上视、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等动风之症。并且本病还可涉及心肺,如妊高征出现心衰,表现为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等。总之,本病病位主要在肾、肝、脾,同时可兼及心肺,临床治疗需仔细辨别清楚。
2.病因 中医学古籍多从不同证候求因。《增补胎产心法》云:“所谓子肿,面目虚浮,多因脾胃气虚或久泻所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女科证治约旨》明确指出子晕的病因:“肝火上升,内风扰动,或痰涎上涌。”刘完素认为“肾水衰而心火旺,肝无所养”是子痫的发病原因。《万氏女科》指出:“子痫乃气虚夹痰夹火症也。”现代医学认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明确。妊娠期间的免疫平衡失调、遗传因素、某些细胞或血浆活性因子的作用、钙平衡失调、血管内皮损伤等均可导致本病。近年来的研究支持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模型为免疫介导的滋养细胞侵蚀胎盘螺旋动脉,导致胎盘单位血流灌注不足,使得一些因子分泌进入母血,从而活化血管内皮,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广泛变化。
3.病机 妊娠期高血压临床表现复杂,主要涉及虚、瘀、痰、火、湿等。虚者在于脾肾,《素问·水热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诸病源候论》:“胎间水气,子满体肿者,此由脾胃虚弱,脏腑之间有停水,而夹以妊娠故也。”气血瘀滞,妊娠数月,胎体上升,机括为之不利,肺气壅塞,不能通调水道,或素体抑郁,气滞水停血瘀,中州水湿停滞,发为本病。痰火,妊娠中后期,胎体渐大,影响气机升降,气郁犯脾,脾虚湿聚,化为痰浊,肝阳夹痰浊上扰清窍。又或素体阴虚,孕后阴血养胎,肾精愈亏,心肝失养,肝阳上亢,生风化火。《沈氏女科辑要》概括本病曰:“一为阴亏,二为气滞,三为痰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