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眼症
干眼症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泪液质或量的改变,或泪液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或眼表组织病变为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视屏终端的普及、人们用眼负担的加重等多种原因的变化,干眼症发病逐年增多,不仅在成人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且有低龄化趋势,其治疗也成为眼科的一大课题。干眼症病因复杂,寻找并针对病因治疗是治疗的关键。根据其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1995年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建议将干眼分为泪液缺乏型干眼(ATD)和泪液蒸发过强型干眼。其中ATD分为Sjogren’ s综合征(SS)的ATD和非SS的ATD。泪液蒸发过强型干眼不仅包括脂质性泪液缺乏型干眼(LTD),且包括脂质异常(如睑板腺功能障碍)或其他原因(如瞬目不全)引起的蒸发过快等情况。
最新研究认为,眼表面的改变、基于免疫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性激素水平的改变等是干眼症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而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尚未明了。病因可分为以下四类:①水液层泪腺泪液分泌不足:是最常见的干眼角度原因;先天性无泪腺、老年性泪腺功能降低或是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造成泪腺发炎、外伤、感染、自律神经失调,长期点某些眼药水或服用某些药物都会造成泪液分泌不足;长期戴隐形眼镜者。②油脂层分泌不足:由于眼睑疾病造成睑板腺功能不良。③黏蛋白层分泌不足:缺乏维生素A1者、慢性结膜炎、化学性灼伤等。④泪液过度蒸发、泪膜分布不均匀:眼睑疾病造成眼睑闭合不良、眨眼次数减少、长时间停留在冷气房或户外强风燥热的环境中。
干眼病是慢性疾病,多需长期治疗。若是因为眼睑暴露导致的泪液过度蒸发型干眼,应根据病情把握眼睑重建的手术时机进行眼睑的重建。
1.局部治疗
(1)消除诱因 应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少接触空调及烟尘环境等干眼诱因;睑板腺功能障碍者应注意清洁眼睑、应用抗生素等。
(2)泪液成分的替代治疗 应用自体血清或人工泪液。严重患者应尽量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
(3)延长泪液在眼表的停留时间 可配带湿房镜、硅胶眼罩、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等。
(4)其他 避免服用可减少泪液分泌的药物,如降血压药、抗抑郁药、阿托品类似物等;有免疫因素参与的类型可加用免疫抑制剂或短期局部使用激素;手术治疗等。
2.全身治疗 主要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防止继发感染。食用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含胡萝卜素的蔬菜;口服鱼肝油等。
干眼症在中医学属于燥症范畴,又称为白涩症、神水将枯。白涩症之名最早见于《审视瑶函·卷之三·白痛》,并对其症状进行了描述,称之谓“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名曰白涩”。可见中医治疗历史已久。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在治疗疾病上有着强大的优势,其辨证论治体系是中医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中医学认为干眼症的发生与肺、肝、肾三脏有密切关系,“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说明肝可以将血液等营养物质上输于目;肾主水主津液,肺主宣发肃降,二者相互作用而使津液上承于目而滋润目珠。基于此,中医学对于干眼症分为多种证型,对症治疗。大多分为肺阴不足型、肝肾阴虚型、脾虚气弱型,主要是肝肾阴虚和肺阴虚为主。此外也有在此基础上有夹湿、夹热、脾虚、虚火浮越等证型。尽管各医家分型有所不同,在临床实践中只有综合考虑,辨证论治,才能取得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