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典型案例
吴某,男,60岁,甘肃省华亭县安口镇人。2011年2月28日来诊。患帕金森病10年,近期又有怕冷,手心发热、出汗,后脑勺易冒冷汗,头晕眼花,恶梦多等现象,双手抖动,紧张时抖动严重,指甲青暗,竖纹多,拇指甲有横纹,面暗唇黑,舌胖苔腐,脉双寸虚滑,双关弦长,双尺虚短。诊断:颤症(帕金森病)。证属痰瘀互结,虚风上扰。治法:祛痰除瘀,活血通络,滋阴息风。方药:一贯煎合金定神化裁、功能散化裁、左归丸、维生素E、复合维生素B。
处方1:陈皮2份,半夏3份,茯苓3份,枳实3份,白术2份,天麻1份,厚朴2份,川楝子1份,甘草1份,郁金2份,菖蒲2份,远志2份,胆南星2份。上药共为细末,中午冲服7g。
处方2:当归2份,生地黄2份,川芎1份,桃仁2份,红花1份,赤芍2份,柴胡1份,枳实2份,地龙1份,丹参2份,葛根1份,石斛1份,牛膝1份,桔梗1份,黄芪2份。上药共为细末,早、晚各冲服7g。
处方3:左归丸,每日2次,每次90粒(小蜜丸)。复合维生素B,每日2次,每次2片。维生素E,每日2次,每次1粒。
嘱:处方3的三种药在第二个月开始在饭前服用,但与处方1、处方2的药面错开2小时以上。忌生冷、油腻、荤腥、海鲜、上火的食物,饭吃八成饱。2个月后,手不抖了,怕冷、头晕眼花、后脑勺冒汗、手心发热出汗、失眠、做噩梦等症状全无。减1粒维生素E,续服2个月以巩固。
按:帕金森病在中医学中归属颤证、振掉、颤振、风证的范畴。西医学研究表明,帕金森病在疾病发生和演化的过程中主要累及肾、肝、脑。
(1)肝风内动为本病之标: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肝风内动引起的筋脉挛急证候的描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杂病证治准绳》的“……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这都说明若肝脏阴血亏损,肝风内动伤筋,血络筋脉失于濡养,筋急不柔则可出现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摇动震颤。
(2)帕金森病的本质为虚:帕金森病的病机较为复杂,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导致本虚的原因大致有年龄因素、情志因素和久病及肾等。肝肾阴虚是本病最根本的病理基础,也是形成内风、痰、瘀、火的根源所在。周仲瑛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肝肾阴虚,在肝肾阴虚的基础上,痰瘀内生,相互交结,长期阻滞脑络使虚病更虚。王永炎认为,帕金森病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是发病基础,重在肝肾不足。笔者总结各学者对于帕金森病病机的认识,认为肾虚是帕金森病病机之根本。
(3)髓海不足是该病演化的结果:帕金森病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但在疾病后期可出现喜怒无常、表情淡漠、呆傻愚笨等脑神失养的症状,正如中医学理论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人的思维、记忆、学习、活动均与脑密切相关。且脑为髓海,《灵枢·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说明髓海充盈与否与整个机体的运动有直接关系;若髓海不足,元神失常,则运动失调或震颤或迟缓。中医学理论还认为“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则髓海亏虚,这又与本病属虚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西医学已证实帕金森病发生的病理基础为脑神经元退行性病变或功能受损,故其病位在脑。
总之,脾、肾、肝三脏是中医理论辨证要点,在实施针对性治疗时,严格筛选复杂的中药成分,疗效稳定,临床治疗效果也极为突出。可加强气血循环,抗神经细胞病变,补充微量元素,养血补气,协调脏腑功能,恢复多巴胺功能,平衡阴阳物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改善大脑血氧供给,不良反应小,而且将精微物质上输于脑,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