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胁痛
2025年09月26日
(一)胁痛
王某,男,48岁,1998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胁痛两年。两胁疼痛,右侧为甚,伴食少,腹胀乏力两年。曾服中、西药物治疗,病情有所减轻。前日胁痛明显加重而来门诊治疗。现两胁隐痛,右侧为甚,伴口干口苦,两目干涩,心烦不寐,大便干燥难解,时有潮热。查:形体消瘦,舌红少津,中心有裂纹,脉弦细而数。肝肿大,在胁下4cm,有压痛,质较软,脾未触及,肝功能无明显变化。中医诊断:胁痛(肝阴不足)。治以清热养阴,柔肝止痛。处方:沙参15g,生地黄15g,枸杞子12g,麦冬12g,当归9g,川楝子9g,黄连3g,女贞子12g,炒枣仁12g,旱莲草12g,菊花9g,火麻仁12g,生麦芽15g,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连服6剂,胁痛减轻,大便通畅,余症均有缓解,再用原方加减治疗,服药20余剂后肝脏缩小,在胁下1.5cm,临床症状消失。
按:本例患者,因病情缠绵失治,病程延长,正气必虚。诊见隐痛,两目干涩,口干口苦,时有潮热,舌红少津而中有裂纹。实为肝阴血亏虚,胁络、目窍失养,虚热内扰所致。阴血不足,血不养心,虚热内扰,心神不宁则见心烦不寐。脉弦主肝、主痛,细脉为阴虚,数脉为有热,合之即为肝阴不足、虚热内炽之脉象。结合脉症辨析,证属肝阴不足,胁络失养。故采用具有养阴疏肝之一贯煎加味治疗,使肝之阴血充盛,肝络得养,木气条达而诸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