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表现
1.整体症状 发生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10%的患者疼痛时间超过一个月,如得不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疼痛可在疱疹消失后仍然存在,有的病例疼痛甚至超过数十年。与发病年龄有关,小于40岁患者很少发生,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为50%,7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为75%,有10%~25%的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可持续超过一年。可于皮疹出现前或伴随皮疹出现。
2.好发部位
(1)皮疹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 肋间神经(占53%):最多见,常累及2~3个肋间神经分布区,皮疹从后上方向前下方延伸,与神经分布区一致,一般不过中线;出疹前剧烈疼痛,酷似胸膜炎或心肌梗死。三叉神经(占15%)、颈部神经(占20%)、腰骶神经(占ll%)分布区发生。
(2)无疹性带状疱疹 本病不出现疱疹,而有典型的局部周围神经痛,以肋间神经痛多见,还可在脑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神经痛和瘫痪,病程可迁延2周。
中医学认为,痛症的病变在气血,病机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通”两方面。一方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与两者的关系亦十分密切,本病好发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年老或体质较差患者,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疼痛的严重程度与持续时间都会随之升高。《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在带状疱疹患病之初患者即存在虚的证候。随着病情不断发展,毒邪必将耗伤人体正气,且在带状疱疹治疗的过程中经常运用苦寒燥湿的药物,易使气阴耗伤,气阴不足,则筋脉失去濡养,不荣则痛。“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推动乏力,阴虚则脉络枯涩,气虚阴亏,则血行瘀滞,不通则痛。另一方面叶教授认为“久病多郁”,在临床中发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但往往容易被患者就诊时所强调的“痛证”所掩盖,这是明显的“因病致郁”。朱丹溪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因此患者可能又会因“郁”而使病情加重,故在辨治中应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