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临床应用
李莉等为观察一贯煎加味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选取了80例患者,诊断标准按照《内科学》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均经纤维内窥镜确诊。两组均有胃脘疼痛反复发作或饥饿的症状,或伴有胀满痞闷,或嗳气泛酸,大便或溏或结,甚或黑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2.5岁,病程2~15年;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9.6岁,病程2~1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西医诊断均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治疗方法:治疗组用一贯煎加味:生地黄20g,北沙参、麦冬、全当归各10g,枸杞子15g,川楝子10g,白芍10g,水煎服,1剂/日,早晚分服。随症加减:胃痛喜按者加吴茱萸、高良姜各12g;胸胁苦满者加焦栀子6g,牡丹皮12g;头晕,心慌气短者加炙黄芪30g,炒白术15g;泛酸者加乌贼骨18g,煅瓦楞子18g;黑便者加白及12g,仙鹤草15g;情绪不稳,烦燥者加柴胡10g,清木香6g。对照组:①奥美拉唑(洛赛克)20mg,2次/日,口服;②克拉霉素0.25g,2次/日,口服;③阿莫西林0.5g,3次/日,口服。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并注意规律饮食。有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胃镜检查溃疡面缩小,半年内无复发;无效:临床症状好转或无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无明显改善。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年随访,复发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案例
周某,女,39岁,1976年3月21日初诊。患消化性溃疡已3年。胃中嘈杂,灼热而痛;伴胁痛,口干咽燥,口渴。唇舌俱红,少苔,脉细数。证属肝胃阴虚,肝气犯胃。治宜滋阴和胃疏肝。用一贯煎加减。处方:生地黄15g,枸杞子12g,北沙参、麦冬、当归、川楝子各9g,绿萼梅4.5g,玫瑰花3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7剂,诸症明显减轻,续上方7剂图治。
按:本例消化性溃疡,辨证属肝胃阴虚,肝气犯胃。方选一贯煎。方中重用生地黄、枸杞子,以滋阴养血而补肝阴;辅以北沙参、麦冬、当归益阴补血;川楝子疏肝止痛而不劫阴。疏肝之品往往易劫肝阴,应选择既疏肝又不伤阴,既理气又和胃之品,如绿梅花、玫瑰花、佛手片、生麦芽之类。
中医学认为,本病当属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等范畴。古典医籍对其有许多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脉因证治》谓:“郁而生热,或素有热,虚热相搏,结于胃脘而痛。”《素问·举痛论》还阐发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之理。总而言之,胃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
西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是因胃酸、胃蛋白酶侵蚀胃黏膜而导致,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一贯煎中生地黄含梓醇、益母草苷、甘露醇地黄苷、多种糖类及多种氨基酸等有显著消肿抗炎与免疫抑制作用的物质,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君药;石斛含生物碱、石斛碱、石斛胺及黏液质、淀粉等,促使胃肠平滑肌收缩,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配以麦冬含麦冬皂苷等多种甾体皂苷及麦冬黄酮等,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较强抑制作用,与北沙参、当归、枸杞子滋阴养血活血共为臣药;芍药含芍药苷及挥发油,有解痉止痛作用,降低肠管、胃平滑肌的张力和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志贺痢疾杆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滋阴养胃之功。治疗结果提示:本方有抑制肠道有害细菌生长、提高免疫力、促进胃黏膜修复之作用,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