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应用

(二)临床应用

王超等为观察一贯煎加味治疗脾虚肝旺型妊娠高血压的临床疗效,52例患者中,年龄22~40岁,平均28岁;孕周为30~38周,平均33周;初产妇30例,经产妇22例。均经临床诊断为子痫前期。患者伴有头部和上腹不适等症状,血压135~180/90~130mm/Hg,尿蛋白(+~+++),水肿(+~+++),24小时尿蛋白含量0.3~5.2g。治疗时间均不少于1周,且无糖尿病,无脏器功能衰竭,无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及其他并发症。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中轻度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各13例,两组患者年龄、孕周、孕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与分类标准参照《妇产科学》。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子晕(脾虚肝旺型)。妊娠中晚期头昏头重如眩晕状,面肢浮肿,纳少便溏,胸胁胀痛,血压升高。苔白腻,脉弦滑。

治疗方法:两组均根据病情常规治疗,嘱左侧卧位休息;低盐高蛋白饮食;吸氧:每次0.5小时,日2次。睡眠欠佳者给予安定5mg睡前口服,静脉营养(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50mL静滴)日1次,解痉(25%硫酸镁30mL+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以1.5~2.0g/h的速度静滴),日2次。中药组不口服降压药,以一贯煎加味(沙参12g,川楝子12g,丹参12g,枸杞子12g,麦冬15g,生地黄30g,白芍15g,石决明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炒白术20g,茯苓15g,泽泻15g,陈皮15g),日1剂,水煎服,每次取药液200mL,早晚两次服用,直至分娩。对照组仅必要时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缓解症状,合理扩容,适当利尿,对严重患者适时终止妊娠。

疗效标准:显效:降至理想血压,收缩压控制在140~155mmHg,舒张压控制在90~105mmHg,收缩压/舒张压下降30/15mmHg或降至正常,尿蛋白及水肿下降(++)或消失,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妊娠安全维持至37周终止妊娠,无产后并发症出现;有效:血压下降小于10mmHg,尿蛋白及水肿下降(+),但仍未达正常水平,临床症状减轻,妊娠维持不足37周终止妊娠,少数出现产后并发症;无效:血压无明显下降或继续上升,尿蛋白、水肿几无改善或加重,临床症状未见好转,妊娠小于36周被迫终止妊娠,出现产后并发症。

治疗结果:中药组26例中,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26例中,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6.92%。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药组优于对照组。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属中医学子晕范畴,主要机理是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或痰浊上扰。脾虚肝旺型子晕患者因素体脾虚,妊娠后阴血养胎,以致精血不足,肝失濡养,肝阳偏亢为患。脾虚水溢不化,泛溢肌肤,则面浮肢肿;脾虚不能制肝,肝阳偏亢,故血压升高;湿浊夹肝阳上扰,则头晕头重如眩冒状;脾虚肝郁,则胸胁满,脘闷纳差,大便溏软;苔厚腻,脉弦滑均为脾虚肝旺之象。一贯煎方中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当归、枸杞子养血滋阴柔肝;北沙参、麦冬养阴生津,扶土制木;丹参清心除烦,养血安神;生龙骨、生牡蛎镇静安神,合石决明平肝潜阳;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炒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白芍补血滋肝阴;陈皮入血分而理气;泽泻利水渗湿,泄肾浊。诸药合用,祛邪消因,阴阳得以平衡,使机体气血流通旺盛,妊娠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