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寻找病因,避免诱发因素是防治的关键。避免用搔抓、摩擦及热水烫洗等方法止痒。生活应规律,衣着松软,不要沐浴过勤。避免饮酒、喝浓茶及食用辣椒、胡椒及芥末等辛辣刺激食品。精神紧张及情绪不安的患者应注意休息,适当改变不良的生活环境。
1.外用治疗 ①低pH的清洁剂和润滑剂;②冷却剂和局部麻醉药包括薄荷脑、樟脑、石炭酸,局麻药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的混合物恩纳(EMLA);③外用抗组胺剂和外用糖皮质激素;④免疫抑制剂;⑤锶盐。
2.系统治疗 ①抗组胺药、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及镇静催眠等药物,可根据病情选择使用;②全身性瘙痒症可用盐酸普鲁卡因静脉封闭;③沙利度胺(反应停)治疗炎症性皮肤病;④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治疗胆汁性瘙痒和尿毒症性瘙痒有效;⑤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
3.物理治疗光疗 对炎症性皮肤病及尿毒症、原发性胆汁淤积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系统疾病引起的瘙痒有效。
中医学认为产生“痒”的机理是什么呢?《灵枢·刺节真邪》认为:“虚邪之中人也,……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风邪犯表,正气出与抗争,腠理开泄,风邪游走于毛腠之间,故痒。《诸病源候论·风瘙痒候》也认为“此由游风在于皮肤”所致,虽不如《灵枢》所论详细,但“遇热则瘙痒”则补《灵枢》之未逮,这可能是受示于《金匮要略心典·水气病脉证并治》其云:“……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泄风……”意谓风与热相搏,风邪偏盛则伤及营分,故成隐疹,营随风行故痒,是以云“痒为泄风”。金元朱丹溪认为:“诸痒为虚。血不荣肌腠,所以痒也。”明·戴原礼认为“有脾虚身痒……”从上述认识,似乎隋及其以前多责之邪盛,隋以后则责之正虚,实则并非尽然,因为在《伤寒论》中既责之邪盛,也责之正虚如:“太阳病,得之八九日,……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太阳病至八九日,理应表解身凉,今热多寒少,面部反呈郁热之色,是表邪仍未欲解,邪郁久不得小汗出,故身必痒;阳明病因里热熏蒸,津液被迫,本应多汗,今反无汗,此不但阴亏,津液不足,更兼阳虚失其温化之力,不能使汗达表,致汗液欲出不得,故身痒,即所谓“如虫行皮中状”,前者为邪,后者属正虚,皆不得汗而致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