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三)治疗

1.一般治疗 ①积极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及并发症,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胆道寄生虫病的发生,并积极治疗肠蛔虫症。②生活起居有节制,注意劳逸结合、寒温适宜,保持乐观情绪及大便通畅。③本病若有结石,或经常发作,可考虑手术治疗。④应选用低脂肪餐,以减少胆汁分泌,减轻胆囊负担。

2.药物治疗

(1)急性胆囊炎 ①解痉、镇痛:可使用阿托品、硝酸甘油、哌替啶(度冷丁)等,以解除Oddi括约肌痉挛和疼痛。②抗菌治疗:抗生素使用是为了预防菌血症和化脓性并发症,通常以氨苄西林(氨基苄青霉素)、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和氨基醣苷类联合应用,或选用第二代头孢霉素如头孢孟多(头孢羟唑)或头孢呋辛治疗。抗生素的更换应根据血培养、手术时的胆汁培养和胆囊壁的细菌培养,以及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而定。③利胆药物:50%硫酸镁口服(有腹泻者不用),去氢胆酸片口服,胆酸片口服。

(2)慢性胆囊炎 ①利胆药物:可口服50%硫酸镁、去氢胆酸片等。②驱虫疗法:针对病因进行驱虫。③溶石疗法:如系胆固醇结石引起者,可用鹅去氧胆酸溶石治疗。文献报道,溶石有效率可达60%左右。疗程结束后仍需服维持量,以防复发。

(3)合理选用中成药 ①金胆片:功能消炎利胆,用于急慢性胆囊炎。②清肝利胆口服液:功能清利肝胆湿热,主治纳呆、胁痛、疲倦乏力、尿黄、苔腻、脉弦等症。

3.外科手术治疗 行胆囊切除术是急慢性胆囊炎的根本治疗。手术指征:①胆囊坏疽及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者;②急性胆囊炎反复急性发作,诊断明确者;③经积极内科治疗,病情继续发展并恶化者;④无手术禁忌证,且能耐受手术者;⑤慢性胆囊炎伴有胆石者。诊断一经确立,行胆囊切除术是一合理的根本治法。如患者有心、肝、肺等严重疾病或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可予内科治疗。

急慢性胆囊炎根据症状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胆胀、胁痛、腹痛、黄疸等病范畴。胆为六腑之一,“中正之官,决断出焉”,附于肝,与肝相表里,有“亦藏”“亦泻”的特点。六腑的生理功能“以通为用”,以畅通为基础,通则顺,顺则治,治则无病,所谓“传化物而不藏”是也。治疗六腑病证,必须把握住“以通为治”的原则。田方等认为胆囊之病,或因于气机郁滞而排泄不利,或因于湿热内闭而排泄受阻,或因于瘀血停滞而胆管不通,或因于肝阴亏虚而胆管干涩,皆影响到胆汁的顺利排泄,胆汁与气血、湿热等邪气交互搏结,内阻不通则发为胁痛,外泛肌肤发为黄疸,病虽不同,病机则一,皆“不通为患”也。治疗上一方面或利肝理气,或清热利湿,或活血化瘀,或滋阴柔肝,辨证用药以祛疾病之成因;一方面疏肝利胆,通腑泻下,因势利导以倡胆腑之生理。“辨证用药”和“通腑泻下”是治疗胆囊炎组方用药的两个基本要素;“辨证用药”必须在“通腑泻下”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王联福认为若胃肠积滞不通,则胆汁不能注入肠胃以助消化,胆汁郁积益甚,只有及时清除荡涤肠胃积滞,才能促使胆汁正常贮藏、排泄,所以在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必须时时着眼于一个“通”字,尤其是在急性期,应抓住时机,大胆、果断地“通”,这是及时逆转,清除肝胆闭塞,转化生机的关键。魏道祥用开泄法治疗急性胆囊炎。开泄法是指通过开宣肺气、宣通气滞、化湿泄浊,予邪以出路的一种治法;临床多用于湿痰郁滞,胸脘痹阻,上焦清阳失旷,涉及中焦之证。魏道祥根据“异病同治”的规律,认为开泄法的病证部位虽以上焦为主,重点在肺,在气分,但“诸气img郁,皆属于肺”“肺主一身之气”“肺朝百脉”,肺居膈上,其气肃降;肝在膈下,其气升发,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若肺气img郁则不能制约肝木,可形成肝气逆乱的证候,故开泄法证治范围可扩大用治胁痛。本法亦遵《类证治裁·胁痛》中“有郁热胀痛者,宜苦辛泄降”之旨治之。杨彩霞等认为脾失健运,湿邪滞留,郁久化热,胆汁郁而不通而引起疼痛,或者湿邪日久化火,火热炽盛而病变加深。其采用中药疏肝利胆、清热解毒、健脾和胃之法治疗该病,取得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