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临床应用

(四)临床应用

高文燕为观察一贯煎加味治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选取100例患者,男46例,女54例;年龄最大者84岁,最小者19岁;病程最长达10余年,最短的1周。治疗方法:方药组成:生地黄20~40g,沙参15~20g,麦冬15~20g,枸杞子15~20g,当归6~10g,川楝10~12g,酸枣仁12~15g,柏子仁12~15g,五味子10~15g,夜交藤10~15g,茯神10~15g,远志10~15g,朱砂1.5~3g,琥珀1.5~3g。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结果:经上方治疗100例患者,治愈(用药7剂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睡眠)84例,好转(服药7~21剂临床症状有所改变,睡眠明显好转)16例。

1.从“肝藏魂”分析睡眠障碍的治则 《血证论》云:“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可见,“肝藏魂”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睡眠。《灵枢·本神》亦云:“肝藏血,血舍魂。”可见,“肝藏魂”影响睡眠的生理功能是建立在肝藏血功能基础上的。因此,肝藏血功能的正常,血化神功能得以正常运行。如肝藏血功能异常,肝不藏血,血不化神,则会发生失眠。故肝藏血,肝才能藏魂,养肝血是治疗睡眠障碍的重要治则。

2.养肝血方剂及其配伍分析 临床上治疗睡眠障碍常用的养肝血方剂有杞菊地黄丸、一贯煎、补肝汤、酸枣仁汤等。

(1)杞菊地黄丸的配伍分析 杞菊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组成。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方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配伍泽泻利湿泄浊,防熟地黄之滋腻;牡丹皮清相火,并制山茱萸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称为“三泻”。方中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茱萸与山药两味之和,现加入枸杞子与菊花,重在补肝肾之阴,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肝肾阴亏引起的眩晕耳鸣、视物昏花、失眠等。

(2)一贯煎的配伍分析 本方出自《续名医类案》,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组成。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内寓滋水涵木之意。当归、枸杞子养血滋阴柔肝;北沙参、麦冬滋养肺胃,养阴生津,意在佐金平木,扶土制木,四药共为臣药。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复其条达之性。因此,本方重在治疗阴虚肝郁、肝胃不和引起的失眠。

(3)补肝汤的配伍分析 本方出自《医学六要》,由四物汤加炙甘草、木瓜、酸枣仁组成。具有补肝养筋明目之功效。方中四物汤补血调血,以补肝固本;酸枣仁甘平以养心安神;木瓜酸温可舒筋活络养肝;炙甘草调中益气,且可调和诸药。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肝血不足引起的筋缓手足不能收持、目暗视物不清、失眠等。

(4)酸枣仁汤配伍分析 酸枣仁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组成。方中重用酸枣仁为君,以其甘酸质润,入心、肝之经,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苓宁心安神;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润燥,清热除烦,共为臣药,与君药相伍,以助安神除烦之功。佐以川芎之辛散,调肝血而疏肝气,与大量之酸枣仁相伍,辛散与酸收并用,补血与行血结合,具有养血调肝之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为使。

养肝血方剂治疗睡眠障碍有良好疗效,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