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脏躁的概念
1.脏躁之“脏” 脏躁之“脏”系指病变部位,后世医家对此并无歧义,然对“脏”指何脏,则见仁见智,说法不同。①子宫:沈宗明明确指出,脏为子宫,在《沈注金匮要略》中说:“子宫血虚故为脏躁。”尤在泾支持此说,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谓:“脏躁,沈氏所谓子宫血虚,受风化热者是也。”由此可见,沈宗明、尤在泾认为“脏”为子宫;②心脏:吴谦在《医宗金鉴》中曰:“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由此可见,吴谦认为“脏”为心脏。③肺脏: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又妇人脏躁,肺脏也……”陈士铎在《辨证录》中说:“夫脏躁者,肺燥也。”萧埙在《女科经纶》曰:“无故悲伤属肺病,脏躁者,肺之脏燥也。”可见,刘完素、陈士铎、萧埙认为“脏”为肺脏。④泛指五脏:陈修园在《金匮要略浅注》中曰:“妇人脏躁,脏属阴,阴虚而火乘之则为躁,不必拘于何脏……”由此可见,陈修园认为“脏”为五脏,不拘于何脏。由于五志均为五脏所主,情志之病责之五脏,故近代大多数学者持这种观点,如陈国华谓:“脏躁是以五脏之阴皆病而命名,并非指子宫血虚。”
2.脏躁之“躁” 历代医家关于“脏躁”之“躁”是“躁”还是“燥”持不同观点。多数医家作“躁”,而王叔和在《脉经》中称本病为“脏燥”,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也称“脏燥”,在《金匮要略论注》《金匮要略直解》《金匮要略心典》《金匮要略浅注》等皆作“脏燥”。徐忠可则明确指出:“脏燥,谓妇人血室先受积冷,而郁久为热,则为之燥。”古汉语中“躁”与“燥”的内涵较多,躁有不静、急疾、不专一、变动之意,如《管子·心术》云:“躁者,不静。”《说文解字》云:“躁,疾也。”《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脉三动而躁。”《周书·溢法》云:“好变动民曰躁。”《韩非子·喻老》云:“离位之谓躁。”燥则有干、焦急之意。《说文解字》云:“燥,干也。”从躁与燥的内涵及《金匮要略》脏躁的临床表现特点来看,脏躁主要反映脏空不能自主的临床病机特点,近代医家多倾向于“躁”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