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典型案例

(五)典型案例

患者黄某,女,66岁,2008年11月4日初诊。患者肝区疼痛3个月,痛势逐日加剧,诊断肝癌合并肺转移。放疗后肝区疼痛减轻,症见:右胁肋隐痛不适,口干欲饮,心情不舒,皮肤干燥,形体日渐消瘦,不欲食,乏力,腹胀,时恶心欲吐,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弱。中医诊断:肝积。辨证:肝阴不足,脾胃虚弱,气虚血瘀。治法:滋水涵木,健脾和胃,补气活血,拟方:芪麦地黄丸加减。生黄芪30g,麦冬15g,熟地黄25g,生地黄20g,山萸肉15g,山药10g,牡丹皮15g,茯苓15g,泽泻10g,何首乌15g,当归15g,红枣15g,川楝子15g,炒谷芽、炒麦芽各30g,鸡内金15g,生山楂15g,旋覆花(包)15g,竹茹10g,桃仁15g,白花蛇舌草30g,七叶一枝花15g,鳖甲(先煎)30g,生甘草10g。服药1个月后,诸症缓解。

按语:肝癌放疗作为肝癌姑息性治疗的一种方法,常用于中晚期肝癌辅助治疗。放疗为一种热毒,既可以毒攻毒,缩小癌瘤,抑制癌瘤发展,又会耗伤肝肾之津,出现胁肋隐痛,口干口渴,皮肤干燥,乏力倦怠,食欲下降,大便干结,舌暗红,少苔少津,脉细数弱等症。故治以滋补肝肾,益气健脾为法,此方为芪麦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方药是六味地黄丸加生(炙)黄芪15~60g、麦冬15g,该方具有滋补肝肾、健脾益气之功,常用于治疗肝癌、肺癌、食道癌等放疗后导致的气阴两虚证。本病案放疗后,损伤正气,患者以虚为主,为肝阴不足,脾胃虚弱,故以芪麦地黄丸治之,并加何首乌、当归、红枣以养肝血;七叶一枝花清热解毒。

《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景岳全书》曰:“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医宗必读》:“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也。”肝癌的常见症状有纳减、乏力、消瘦、腹胀、腹泻、黑便等,都属于中医学脾虚范畴。脾胃虚弱是肝癌的根本,健脾理气是治疗肝癌的关键。从本文统计可知,白术、茯苓、黄芪、柴胡等健脾理气药在气滞血瘀证及肝胆湿热证的使用频率较高。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健脾理气药能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延缓肿瘤的生长、增殖和转移,提高T淋巴细胞的功能、拮抗T抑制细胞,同时对NK细胞有调节作用,对肝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据有关报道,原发性肝癌治疗用中药达163味,常用的为白术、黄芪、党参、太子参、甘草、麦芽;柴胡、陈皮、枳壳、八月扎、川楝子;当归、赤芍、郁金、桃仁、穿山甲、三棱、莪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薏苡仁、茯苓、猪苓、茵陈;鳖甲、生地黄、枸杞子、白芍等。由此可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类药物是原发性肝癌的常用药类,与治则基本一致。其中,白术、茯苓、黄芪等健脾益气药频次居前,说明治疗原发性肝癌重视调理脾胃,正如张仲景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张元素在《治法机要》中也提到“故治积者,当先养正则积自除……但令其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