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病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肝郁 《医宗金鉴》指出:“黧黑、面尘,源于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云:“盖肝性急善怒,其气上行则顺,下行则郁,郁则火动而诸病生矣。故发于上则头眩耳鸣,或为目赤;发于中则胸满胁痛,或作吞酸;发于下则少腹痛疝,或溲溺不利;发于外则寒热往来,似疟非疟。凡此诸症,何莫非肝郁之象乎?”《临证指南医案》亦强调“女子以肝为先天”,有很多年轻的黄褐斑患者,或是单位骨干力量,或由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精神抑郁,情志不畅,急躁易怒等,导致肝气郁结,而形成肝郁体质。肝失条达,郁而化热,灼伤阴血,血行不畅,可使颜面气血失和,滞而为瘀,反映于面部而成本病。此型患者大多表现为: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焦虑或抑郁,或月经不调、少腹胀痛,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小便涩痛,或自汗盗汗,或肢体疼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虚数。
2.肝肾阴虚 《外科正宗》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此类患者由于烦劳过度导致阴血暗耗,肝肾不足,精血不能上承,颜面失养成斑。临床多表现为阴虚火旺征象。症见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两颧潮红,五心燥热,舌红少苔或舌燥津伤,脉象细弱或虚弦等症。同时,由于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肝肾阴血亏虚,则肝体失养,疏泄失常,则易伴肝郁之征。
3.外邪侵袭 此类患者多表现为皮肤瘙痒、发红、脱屑,色斑位置多表浅,舌尖红,脉象数或浮数。《诸病源候论》说:“面黑皯者……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皯。”现代女性感受外邪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使用了含有剥脱剂、铅汞、激素类化妆品,或日光暴晒,或春季易受风邪,如花粉过敏等外邪引起。
4.湿浊内蕴 女子经期或经期前后易受风邪外袭,或过食生冷,或素体脾虚易酿生湿热而致本病。此类患者每多皮肤油腻、痤疹起伏,或咽部黏腻不爽,或有带下病,或渴不欲饮,或不渴,或身重肢倦,或胸闷不饥,舌淡,苔白腻,脉象弦细或濡。《诸病源候论》云:“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令气血不调,致生黑皯。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湿浊渍脏,则外显于表,痰湿聚于上焦,则额、眉心黑;痰湿困于中焦,则鼻翼黑;痰湿停于下焦,则唇周、下颌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