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典型案例

(四)典型案例

男性,60岁,2005年8月10日初诊。患者于1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右胸及胁肋部成簇的粟粒大小丘疹,丘疹继而变为水疱,伴有烧灼痛,求治于当地县医院,诊断:带状疱疹,门诊给予抗病毒、止痛等治疗,同时,配合中医中药治疗,服清热利湿,清肝泻火之品,经治疗12天后,水疱干涸结痂,痂皮脱落,皮损消退。但其原水疱处即胸胁部疼痛仍存,停西药治疗,仍续上述中药治疗,未见好转,求治我院,收住院治疗。入院时症见:右胸胁疼痛,呈刺痛难忍,伴咽干口燥、口渴欲饮,舌红少津,舌边瘀点,脉细。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诊断:胁痛(肝肾阴虚,瘀血内阻)。中药给予滋养肝肾,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药物组成:生地黄30g,沙参15g,麦冬15g,当归15g,枸杞子18g,川楝子10g,制乳香9g,没药9g,鳖甲6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日3次,早、中、晚温服。服药3剂后,疼痛稍减轻,再服7剂,疼痛明显缓解,又服5剂,疼痛完全消失,随访1个月未见复发。

按: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本病多发于免疫低下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明显易感,且病程迁延,病毒较重,后遗神经痛也较突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上也较为棘手,给患者带来痛苦。带状疱疹初发时,多表现为外感邪毒,湿热内蕴之象,故治疗拟祛邪除湿,多予苦寒清利之品,而苦寒之品易伤津耗液,服药日久,致阴津损伤;阴虚则邪恋,脉络瘀阻,不通则痛,故皮损消失后,仍出现原水疱处疼痛,出现后遗神经痛。根据以上情况,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宜滋养肝肾、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给予一贯煎加味主之:方中重用生地黄为主,滋阴养血,辅以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益肝柔肝,合生地黄以滋阴养血生津;更配以少量川楝子,性虽苦燥,但配大量甘寒养阴药中,则不嫌其伤津,反能疏肝理气止痛,同时,佐以制乳香、没药、鳖甲达活血止痛之功,诸药合用,使阴津得养,气顺瘀通,邪无所依,病去得愈。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养阴生津之品具有调节人体免疫的功能,对于免疫低下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修复,有积极的修复作用。因此,用一贯煎加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