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典型案例
患者,男,50岁。2006年11月9日初诊。因右上腹隐痛月余,加重一周就诊。患者既往有胆囊炎病史两年,近一个月来右上腹隐隐作痛,时作时止,村医给予消炎利胆药金胆片、环丙沙星口服,效果不显,近一周右上腹疼痛加剧,面色不华,喜热饮,得温痛减,遇寒加重,脘腹胀痛,时吐清涎,胃寒肢冷,神疲气短,舌淡苔白腻,脉弦细无力。B超提示:胆囊大小为76mm×35mm,胆囊壁毛躁、增厚、透声差,提示胆囊炎。上消化道钡透视:食道、胃及十二指肠未见器质性病变。证属阳虚郁滞,治宜温阳益气,调肝利胆。处方:枸杞子10g,川楝子10g,生地黄10g,当归10g,赤芍15g,吴茱萸10g,乌药10g,肉桂10g,干姜3片,大枣10枚,木香10g,郁金10g。守方加减,先后六诊,服药26剂,病情逐渐好转,嘱忌食生冷,防寒保暖,远离烟酒油腻之物,清淡饮食,两个月后复查B超提示,胆囊炎已愈。
按:中医学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治疗强调“以通为用”。在辨证治疗上运用疏泄胆腑、通瘀导滞的治疗原则,为中西结合治疗胆囊炎提供了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讨论:急慢性胆囊炎在中医学需辨有无外感及在气、在血,但属虚、属实及虚实程度更为重要。郝守山分为2型进行治疗:①肝胆实热型;②气滞血瘀型。总有效96.50%。刘瑞珍将本病分为肝胆湿热型、肝气郁结型、气滞血瘀3型。王伟明等将慢性胆囊炎分为肝脾不和、肝郁脾虚、脾虚血瘀、湿热困脾4型,临床疗效显著。高有利辨证分为:肝胆湿热、脾胃气虚、肝郁脾虚、肝胆郁滞、脾肾阳虚5型,治愈率58.93%,总有效率91.03%。王振卿等辨证分型为: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郁热、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阴不足6型,疗效显著。此外,胡涛等认为针药并用治疗慢性胆囊炎效果显著。中药疗法及针刺相应穴位可疏肝利胆,健脾和胃,达“通则不痛”之效。贾志义应用耳穴贴压法治疗慢性胆囊炎,治愈率为66.7%。吴东运用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胆囊炎总有效率92.98%。黄东源运用健脾利胆汤,并配合针灸,选穴:①阳陵泉、丘墟、太冲、胆囊穴;②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关元、脾俞;每次取1组,2组交替使用。有效率为83.3%。杜意平等运用推按运经仪的治疗机理,用程控脉冲波刺激经络穴位,使电刺激俞穴与人体生物电耦合而发生作用,达到疏通经络气血、促进脏腑功能、增加血液循环、恢复肝胆的目的,以利胆、消炎、止痛,并使病变组织得到及时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