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配伍减毒机制与代谢组学研究
川楝子具有一定的毒性,这在临床上也得到了佐证,因而近几年来研究如何达到减毒增效、安全合理用药及其配伍减毒机制就成了重点。
齐双岩等比较了不同药性的中药与川楝子配伍应用后对川楝子的减毒作用,结果表明与川楝子组比较,白芍或小茴香能显著降低其所致的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的升高,从而确定了收散配伍的川楝子-白芍与寒温配伍的川楝子-小茴香对川楝子的肝毒性减毒作用较为显著。此外,齐双岩进一步探讨了白芍与川楝子配伍的减毒作用机制,采用SD大鼠随机分组后,分别单次灌服蒸馏水加川楝子、川楝子加白芍,结果显示白芍与川楝子配伍后,能够减弱肝组织TNF-α,IL-6水平的提高(P<0.05,P<0.01),能增强抗肝组织NF-κB,ICAM-1的蛋白表达(P<0.01),能够调节肝组织Caspase-3,Bcl-2的基因表达。通过以上指标变化得知白芍能对抗川楝子导致的肝损伤,其减毒机制是该药可以减轻肝组织炎症反应,并与调节肝细胞坏死相关基因Caspase-3,Bcl-2的表达有关。最近对白芍配伍川楝子减毒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也表明:白芍能减轻川楝子所致肝肾毒性。白芍为补血养肝之药,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其主要成分白芍总苷具有保肝护肾作用。从大鼠尿样的1小时-NM R代谢组学分析,配伍组代谢物水平与川楝子组比较变化缓和,说明白芍对肝肾具有保护作用,验证了白芍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挥发油类、酚酸类和楝烷型三萜类化合物是川楝子的主要化学成分,而主要活性成分是川楝素。现在的药理作用研究表明川楝素药理作用广泛,驱蛔杀虫、抗肿瘤作用尤为明显,后者也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作为常用中药,无论是对川楝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还是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都极为广泛,但对于川楝子而言其主要活性成分是川楝素,有毒成分也是川楝素,那么这之间的平衡应该如何把握,如何做到将其合理、安全地运用于疾病的治疗中,这依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而配伍减毒将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川楝子的炮制品很多,但对于炮制前后多指标成分的含量变化,以及其炮制机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临床上存在着将川楝子和苦楝子混用的情况,二者能否互用,有必要进行更为深层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