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典型案例

(四)典型案例

案例1 患者某,女,32岁,面部出现黄褐色斑片半年余,2010年5月10日首诊,眼周、双颊散在黄褐色斑片,面色无华,伴腰酸、口干,月经量少,色暗,性急易怒,失眠多梦,纳可,二便调,舌淡,苔薄黄,脉沉细。证属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治宜滋补肝肾,疏肝理气。方用一贯煎加减:川楝子10g,枸杞子10g,当归20g,生地黄10g,北沙参10g,熟地黄10g,山茱萸12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黄精10g,玫瑰花6g,生杜仲10g,补骨脂10g,炒栀子10g,夜交藤30g,生甘草6g,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服药1周后复诊,面部转华,色斑较前变淡,腰酸、口干、失眠梦多等症状好转,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原方再服2周,眼周及双颊色斑明显淡化,月经量较前增加,上方随症加减续服1个月,黄褐斑基本消退,患者满意,巩固1月,停药3月未见复发。

按:黄褐斑中医学称为“黧黑斑”,明·《外科正宗》云:“女子面生黧黑斑,此乃水亏不能制火,面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烁结成黑斑,色枯不泽……又疑事不决者,多有之。”认为黄褐斑病机为肝郁及脾肾两虚,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徐老师认为,黄褐斑好发于中年女性。本例患者虽为青年女性,但有腰酸、口干、月经量少、色暗红、性急易怒、失眠多梦、脉沉细等肝肾阴虚、肝郁气滞之征。方中一贯煎加用山茱萸、女贞子、墨旱莲、黄精等滋补肝肾、柔肝养肝,玫瑰花疏肝理气,生杜仲、补骨脂补肾阳,寓“阴无阳不长”之意;炒栀子清热泻火除烦,夜交藤养心安神,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肝肾之阴得补,肝气得疏,虚火得除,气血调和,瘀去斑消。

案例2 患者,男,58岁。面颈部黄褐斑20余年,曾患甲型肝炎、戊型肝炎。1个多月来,因精神紧张,心绞痛发作,出现白斑,失眠。体检:右侧下颌部有一片1cm×0.6cm大小色素脱失斑,面颊、颈部大片黄褐色斑片,舌质略暗有瘀斑,苔白,脉弦。诊断:白癜风、黄褐斑;辨证属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治疗主方:柴胡10g,赤芍、白芍各10g,川芎10g,香附12g,郁金10g,丹参15g,并根据兼症选用酸枣仁、石菖蒲、远志、灵磁石、女贞子、枸杞子、白芷、补骨脂、茯苓、茯神等药。共服药81剂,白斑完全消失,黄褐斑颜色变浅,逐渐消散,心绞痛亦未发作。

按:肝喜条达,肝气疏泄与人的情志活动密切相关。若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气机不畅,则人郁郁寡欢,心情压抑。反之,人的情志活动异常,超过了机体调节限度,也会导致气机失调,肝气郁结。肝气郁滞进一步发展,又可引起气滞血瘀、冲任失调、肝气犯胃、肝横克脾等多种证候,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肝郁气滞导致的皮肤科疾病主要有黄褐斑、白癜风、斑秃、痤疮、扁平苔藓、白疕等,多发于中年人,女性多见,发病前多有情志不遂史。此型痤疮多晚发,与青年人多见的肺胃蕴热型痤疮不同,皮损常发生在面部两侧,以面颊、耳前、下颌部为主,皮损颜色暗红,为深在性的丘疹和小结节,消退后留有暗红色萎缩性斑点。此型扁平苔藓多起病急,皮损分布广泛,瘙痒剧烈,伴情志抑郁,胸闷胁胀,经前乳房胀痛,妇女月经不调,经血色暗夹块,舌质暗红,苔白,脉弦。治疗以疏肝理气为法,兼以活血化瘀,调经,和胃理脾。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汤、加味逍遥散,气滞血瘀证选用血府逐瘀汤,脾胃失和可加用平胃散。常用药如柴胡、赤芍、白芍、枳壳、陈皮、香附、川芎、茯苓、白术、当归、桃仁、红花、苍术、厚朴等。若气郁化火加栀子、牡丹皮;月经不调加鸡血藤、益母草、泽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