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概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一种常见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前状态,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可能性更大。其发病缓慢,病势缠绵,迁延难愈,治疗棘手。中医学文献中无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依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的胃痞范畴。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临床上,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尤以食后为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黏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其中A型萎缩性胃炎并发恶性贫血在我国少见,本病无特异体征,上腹部可有轻度压痛。

诊断:萎缩性胃炎,黏膜皱壁平滑,黏膜层变薄,细胞浸润可涉及黏膜下层,腺体大部分消失,有时局限组织的再生过程占优势,可发生息肉,甚至可转变为胃癌。病变严重时,胃黏膜形态像小肠(肠化)。由于腺体的大部分消失和胃的分泌功能减低,盐酸、胃蛋白酶和因子的分泌均减少。胃黏膜的基本病变如下:

1.胃黏膜内固有的腺体萎缩 判断腺体是否发生萎缩,主要根据以下几点:

①腺体的上皮细胞体积缩小,细胞数目减少,因而腺体体积缩小,甚至消失,使残留的固有腺体不规则分布。②萎缩腺体之间纤维组织增生,间质增宽,其中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③固有腺体减少,代之以化生的腺体,正常腺体减少,化生的腺体越多,则萎缩程度越重。④正常腺体不同程度消失,而为一种增生的小腺体代替。

凡出现上述任何一项病变者,均可作为腺体萎缩的表现。腺体萎缩常呈灶性分布,一般先幽门,后胃体,先小弯部,后大弯侧。

萎缩的程度可分三级:轻度:胃窦部浅层腺体呈局灶性萎缩、减少,而大小弯腺体正常。中度:胃窦部及小弯腺体均有萎缩、减少,范围较轻度广泛。重度:胃窦部大部分萎缩、减少,仅残留少数原有腺体,大、小弯及弯腺体萎缩;或黏膜显著变薄,原有腺体完全萎缩、消失,而代之以化生腺体。

2.化生 是指胃黏膜各部分的固有腺体变为其他类型的胃腺或肠道的腺体,如肠上皮化生、幽门腺化生。

(1)肠上皮化生(肠腺化生) 是指胃黏膜的任何一种腺体变成了小肠的腺体,最常见于幽门窦,继而向小弯、大弯、胃体部扩展,肠上皮化生,先从腺颈部上皮开始,然后向黏膜表面上皮及腺体深部发展,肠上皮化生(肠腺化生)实为小肠腺化生,它与大肠腺的区别就在于有潘氏细胞。

(2)假幽门腺化生 是胃体及胃底腺萎缩时出现的一种变化,如活检确系取自胃体部,在黏膜内见有幽门腺,可认为是化生,特别是取自大弯部的黏膜,如见有幽门腺,可肯定为化生。

3.增生 当腺体有萎缩、消失时,常伴随颈部腺体的增生,这是一种对损伤的修复、代偿现象。

4.不典型增生 是指腺体在增生基础上,组织结构出现了异常现象,即组织结构的异型性,此种增生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肠腺化生的腺体更为常见,不典型增生的腺体常呈灶性分布,与周围腺体一般有较清楚的分界,有时,仅可见少数几个腺体有不典型增生的改变。

5.癌变 为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进一步发展。癌变可从黏膜的不同深度开始,有的从黏膜表面上皮开始,活检易于发现,有的从黏膜深部腺体开始,如活检取材较浅,则不易发现,此种情况应予注意。

历代医家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不一,外感内伤皆可致病。刘春丽认为中医学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之说,本病也不例外。内因情志不舒,郁怒思虑;外因感受寒湿秽浊等六淫不正之气;不内外因之饮食所伤,如暴饮暴食、饥饱无度、贪凉饮冷、过食辛辣烟酒、肥甘厚味,或食饮不洁之物等,均可伤胃,而生诸症。刘启泉等认为浊毒致病广泛,但以中焦脾胃最为多见,浊为湿之甚,毒乃热之极,浊毒不解,蕴结于中焦,既可加重气滞湿阻,继生浊毒,又能入血入络伤阴耗气,故其致病缠绵,这也正是CAG反复难愈的关键所在。此毒又可与现今幽门螺旋杆菌(Hp)相联系。李连会等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有外毒、药食毒邪、环境毒邪、内生毒邪、虫毒。而虫毒即为Hp通过多种机制损伤胃黏膜,造成胃黏膜反复发生炎症,长期作用导致胃黏膜的萎缩。西医学研究证实,Hp的感染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Ⅰ类致癌原。单兆伟老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形成乃是一个由气及血,由经入络的渐变过程。《金匮要略》载:“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血瘀。”白宇宁等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是由气及血入络的渐变复杂过程,认为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邪壅胃腑、胃络瘀阻是重要病机特征,邪毒久滞、毒损胃络是重要病机转归,故提出脾虚络阻毒损为其基本病机,以健脾通络解毒为基本治则。亦有从湿论治者,顾庆华教授认为湿热中阻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机之一,采用清热化湿法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在具体运用时需要辨清患者湿热的程度,分清湿重还是热重而予以分治,同时要注意宣通气机,达到“气行则水行,水行则湿化”的目的。木为土之所不胜,临床治脾胃病多以肝脾论治,肝失疏泄,木气郁结,则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壅滞为病,或疏泄太过,横逆而犯,脾胃受伐,升降无度,或脾胃虚弱,肝木乘之,气乱为病,故《内经》有载:“土恶木也。”此外,孟思贤等提出从心胃相关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心胃相关理论指出心与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位置、经络、生理、病理方面息息相关,而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为本,与心亦有密切联系,强调治胃可从心论治。

经方治疗: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分为肝胃气滞型、热毒内陷型、食滞中焦型、瘀血内阻型、中气虚弱型等,治法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泄热除痞、散结和胃、消食和胃、活血化瘀、健脾理气清胃、补中益气等。临床所用经方较多。张永奎等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维酶素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症状改变情况,结果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孙国峰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2例,结果显示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均好转。胡慧明等用陈夏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取得较好效果。白涛等采用加味化肝煎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马志勇予观察组患者服用加味四君子汤加减,对照组患者口服胃复春片,结果表明加味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明显而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庞厚安予对照组维霉素治疗,研究组采用一贯煎加味法进行治疗,总有效率研究组84.21%,对照组为63.16%,结果表明加味一贯煎能够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改善临床症状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