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老年性便秘
老年性便秘是指老年人排便间隔时间延长超过48小时,且大便干燥,排除艰难,或大便不硬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老年人便秘比青壮年高2~3倍,65岁以上占30%左右,80岁以上的老人80%有便秘症状,其病程日久缠绵,以阴虚证为多,大多数患者长期服用缓泻剂或药物肛门导泻,症状反复发作或无效。一般认为,老年性便秘病位在大肠,病机主要是腑气不通,多因邪热、瘀阻、寒凝、气滞引起,治疗以清热、化瘀、温里散寒、行气为主。严用和《济生方》中“平居之人,五脏之气,贵乎平顺,阴阳二气,贵乎不偏,然后津液流通,肠胃益润,则传送如经矣”之论,结合临床观察,从阴虚立论,结合肺、肝、脾、肾诸脏,以养阴为法论治本病。
老年性便秘,中医学称之为“老人秘”“后不利”“大便难”等,以虚秘多见,皆因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古代医家对老年性便秘的特殊性,已有一定的认识。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曰:“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肾脏受邪,虚而不能制小便,则小便利,津液枯燥,肠胃干涩,故大便难也。”金·李杲在《脾胃论》中首次提出人老气虚,津液不足而结燥便秘;并强调治病求本,不可皆用巴豆、牵牛之类峻下之,恐损其津液而结燥更甚。元·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提出:“虚入脏冷而血脉枯,老人脏寒而气道涩,此大肠之夹冷然也。”老年人便秘“宜以药滑之”,不可“妄以峻利逐之”。后世多尊崇朱李之说,并根据现代临床实践加以完善。
现代中医学肛肠病专家田振国教授提出脏腑不和,三焦气涩,动力缺乏和气机不畅是形成老年性便秘的基本原因。该说根据“腑病以通为用,腑疾以通为补”的理论,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在此病发病中的作用融为一体。张氏认为,老年性便秘病因病机虽然有热、食积、阴亏、血虚等不同,但基本病机不外乎气结与津亏。因此,大便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大肠中的津液含量和大肠传导功能的强弱。一般来说,津液含量适中,传导功能正常,则大便正常。若实热搏结,阴虚火旺或血虚生燥,则往往易使津亏而致便秘。总之,老年性便秘属虚中夹实,以虚秘为主,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气血虚弱,阳虚失温,津液亏虚,食积,热结,脏腑失调等不同。
老年性便秘虽属小病,但其危害较大:①过度用力排便可致原有冠心病的老年人发生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高血压者发生脑血管意外;②合并前列腺肥大者可因粪便滞留压迫而加重排尿困难和尿潴留;③长期便秘的老年人可因肠腔内毒素过多吸收而发生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失眠等;④严重便秘可使老年人发生各类疝的可能性增加或加重疝的病情;⑤老年便秘者排便时间较长,由蹲位站起时,可因体位性低血压导致脑供血不足发生晕厥而跌倒;⑥长期应用泻药可导致结肠黑变病,长期便秘者还易发生结肠癌。
老年性便秘的发生与肾、脾、肺等脏腑功能失调都有密切关系。便秘虽皆由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但大肠的正常传导有赖于其他脏腑功能的协调。人到老年各脏腑功能渐衰,或多伴有其他慢性疾患。病久阴阳失衡,肾虚气化失常,开阖不利;或脾失健运,气血化源匮乏;或肺燥津亏,或肺失肃降,皆可导致大肠失润,通降无力而引发便秘。所以说本病病位虽在大肠,但与肾、脾、肺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老年性便秘与其生理特点有关。老年人年老体弱,脏腑功能衰退。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由于正常生理功能的衰退,五脏亏损,气血不足,津亏液少等,这些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皆导致其易患大便秘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