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典型案例
案例1 吴某,女,46岁,初诊:2012年11月18日,主诉:面部起疹时有痒痛半年,伴急躁心烦,疲乏易累,月经25日左右一行,经血量少,色暗质黏,大便干燥,睡眠差。查:面部散在白色和红色丘疹,以口唇周围及下颌部居多,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诊断:更年期痤疮。辨证:肝肾不足,阴虚火旺。治则:滋补肝肾,养阴清热。处方:沙参10g,当归6g,麦冬10g,川楝子10g,生地黄、熟地黄各10g,桑白皮15g,黄芩10g,地骨皮10g,夏枯草15g,丹参15g,14剂,水煎服。2012年12月5日二诊,皮疹部分消退,新发皮疹减轻,心烦急躁较前缓解,眠可,大便仍干燥欠畅,舌淡红,苔薄,脉弦细。处方:沙参10g,当归10g,麦冬10g,川楝子10g,生地黄、熟地黄各10g,桑白皮15g,炙黄芪30g,丹参15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14剂,水煎服,日1剂。2012年12月20日三诊,皮疹大部分消退,大便通畅,更年期症状明显改善。嘱患者继服二诊方14剂以巩固疗效,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发物。
按语:痤疮,中医学称为“肺风粉刺”,女性更年期痤疮,顾名思义,即发生于女性更年期的痤疮。王利兰主任认为,女性更年期肾精不足,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犯肺,肺热壅盛,肺主皮毛,而生诸症,同时血虚阴亏也可致虚火内生,火热蕴阻于肌肤而发本病,故治疗更年期痤疮应以养阴疏肝,清肺化火为治疗大法。故此患者用一贯煎加减养阴疏肝以治本,丹参、熟地黄养阴血;桑白皮、黄芩、地骨皮、夏枯草清肺泄热以治标;二诊加黄芪合用当归益气养阴血,女贞子、墨旱莲滋补肾阴,故全方合用标本兼顾、内外兼治,药中病机。
案例2 朱某,女,37岁。反复颜面部痤疮10余年,2011年1月10日首诊。刻下见颜面部及颌下丘疹结节,高突不平,色紫红,有触痛,按压后可见脓血或黄色分泌物,紧张及情志不遂时症状加重,平素月经量少,痛经,目涩、口干、腰膝酸软,心烦易怒,食欲欠佳,睡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濡滑。证属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湿热瘀结,治宜滋阴清热、疏肝理气、化瘀散结。方用一贯煎加浙贝母10g,陈皮10g,黄连10g,连翘12g,夏枯草12g,炒谷芽10g,炒麦芽10g,山楂10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7剂后,面部丘疹及结节红疹明显好转,食欲改善,药已对症。嘱守方进服15剂后,皮疹基本消退,随症加减巩固1月,停药2月后未见复发。
按:本病虽多发于青春期,以肺胃蕴热、湿热蕴结、肝郁多见,而本例患者为中年妇女,临床有明显的肝肾阴虚之证,目涩、咽干、腰膝酸软、心烦失眠、脉沉细,阴虚火旺,灼液为痰热,痰热凝结于肌肤而成痤疮。处方以滋补肝肾之阴治本,同时清热化痰散结以治标,标本不可偏废,直捣病巢,方证合拍,故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