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的药理作用

(三)川楝子的药理作用

1.驱蛔杀虫作用 川楝素是川楝子驱蛔的有效成分。它比川楝子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强。低浓度川楝素对整条猪蛔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性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运动规律破坏(活动增强与减弱相交替),持续10~24小时,最后渐转入痉挛性收缩;研究表明此浓度川楝素对蛔虫神经、肌肉所致兴奋作用不被阿托品所阻断,提示川楝素并非拟胆碱类药,可以认为川楝素是对蛔虫肌肉的直接作用;而较高浓度的川楝素对猪蛔虫特别是头部的神经节有麻痹作用,有学者认为,川楝素是一种有效的神经肌肉接头阻断剂,其作用部位在突触前神经末梢,作用方式是抑制神经诱发的乙酰胆碱释放,这可能是川楝素驱蛔的作用原理之一。

川楝素具有杀虫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川楝素可以治疗鸡球虫病、驱棉铃虫、与大蒜合用治疗蛲虫病。张世琏等对川楝素的杀虫活性进行了研究,以小菜蛾和蚜虫进行测定和跟踪试验发现其具有很高的杀蚜虫活性。徐等以川楝素为参照,试图通过半合成的方法找出更好的杀虫剂,他们合成了12个川楝素28位酰氧基的衍生物,用粘虫考察这些衍生物的杀虫效果,其中有些显示了比川楝素更好的杀虫效果,得出28位的丁酰氧基和苯丙烯氧基是川楝素发挥杀虫效果的主要活性部分。

2.对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 熊春生等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小鼠在不同时间给以川楝素和肉毒毒素后膈肌神经肌肉接头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表明,川楝素对小鼠神经肌肉接头的亚显微结构有明显的作用,表现在突触间隙宽度增加和突触小泡数目减少,但两类变化似乎不同时出现在一个接头。而给川楝素后立即或1小时后给肉毒毒素,其改变与单给川楝素的小鼠相似,主要表现是突触小泡明显减少,长管形泡较多,髓膜样或自噬体结构经常可变等变化。研究证实川楝素是一种有效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阻断剂,其作用部位在突触前神经末梢,作用方式是抑制刺激神经诱发的乙酰胆碱释放,它可阻断神经肌肉接头间正常传递功能,对其他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影响。

另外,还有研究证实,川楝素不仅影响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的释放,而且也可作用于多种突触的递质的共同结构,通过干扰那些参与囊泡融合的蛋白从而阻遏正常的胞吐。由此可以肯定川楝子中的主要成分川楝素对神经肌肉接头超微结构的改变作用,从而影响相关递质的产生和释放,进一步影响该神经系统,并且是一种强积累性药物。

3.呼吸抑制作用 田文浩等对大白鼠进行试验发现,川楝素对膈神经和膈肌有放电作用,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而较大剂量会引起大白鼠的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它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通过进一步试验验证,发现在其呼吸受到抑制的同时,呼吸中枢发出的节律性放电和与其同步的肌点活动一起消失,而刺激膈神经活动正常,说明此时神经肌肉接头仍能传递兴奋。由此说明,川楝素引起的呼吸抑制作用主要在呼吸中枢,而不是在神经肌肉接头,即其对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无关。

实验表明,川楝素能抑制大鼠呼吸,肌肉注射川楝素后1小时或静脉注射后10分钟,呼吸变慢,此后呼吸中枢发出的节律性发电与其同步的肌电活动一起逐渐消失;肌肉注射后2小时,静脉注射后30分钟呼吸停止。此时刺激膈神经,膈肌尚能活动,说明神经肌肉接头仍然能传递兴奋。这也进一步说明川楝素引起呼吸抑制作用主要在呼吸中枢。

4.抗肉毒作用 川楝素具有显著的抗肉毒作用。在特定的试验条件下,川楝素显著延长肉毒中毒小鼠对间接刺激收缩反应的麻痹时间,与川楝素本身的麻痹时间相近,未见相互协同增强阻遏的现象。还有报道,甘草酸铵与川楝素配制成合剂时对于治疗肉毒中毒兔显示有协同作用。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川楝素抗肉毒作用的制进行了研究。ZhouJY等研究发现川楝素对BoNT轻链的内肽酶活性无直接影响,以温度、浓度和突触活动依赖的方式抑制BoNT/A和BoNT/C与突触体的结合,阻断BoNT轻链与其酶解底物的接近,保护SNAP-25免于被酶解。川楝素对BoNT轻链的阻断源自于川楝素处理细胞后,毒素引起的通道出现概率降低50%,通道形成被延缓,形成的通道电导较小。电导降低部分表示毒素形成的孔道变小,以致BoNT的轻链不能通过孔道进入胞浆,从而不能接近其底物蛋白。

5.对心血管的作用 川楝素可以使离体蛙心收缩节律异常,持续1小时之后可以自动恢复,静脉注射川楝素对家兔心血管系统无明显影响。另外,川楝素可能同时抑制心肌的延迟整流K+电流(ik),其正性肌力作用是继发于APD的延迟及ISI的失活减慢。

6.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川楝素可以使离体和在位的兔肠的肌张力增加,并且在较高浓度时还可使肠肌呈痉挛性收缩,同时这种作用并不被阿托品所阻断,可被抑制组胺释放的苯海拉明对抗,由此提示川楝素对肌肠有组胺样或/和组胺释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