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讨论
中医在治疗慢性乙肝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祛邪与扶正相结合 慢性乙肝起病隐匿,免疫功能失调,病邪深伏久羁,损伤正气,正虚无力抗邪而长期邪恋不解,湿热顽毒深伏蕴结贯穿本病始终。因此,祛邪为第一要务,应予侧重;尽管邪恋与正虚密切相关,但扶正仍须谨慎。临床所见,扶正稍多,则易疾病进展,肝功能愈异常,似有“闭门留寇”之患。即使正虚内亏出现免疫耐受状态,为增强免疫力要扶正,也须与祛邪药相配合,上述两病例的成功治疗,都坚持把祛邪贯穿病程始终,做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助邪,把握精当。
2.宏观辨治与微观辨治相结合 宏观辨治是根据四诊所获得的宏观临床资料,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所进行的辨证论治。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能属耐受性强或病情尚轻,从四诊中收集不到宏观资料,处于无证可辨,按“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甚感束手无策。何以为之?笔者认为,中医也应与时俱进,依据微观检测结果进行微观辨治,方可柳暗花明。微观辨治有三:一是降低转氨酶。如ALT、AST、ALP增高,按湿热蕴结论治,常用田基黄、垂盆草、虎杖、平地木、半枝莲、绵茵陈、广郁金等清解湿热药治疗。如仅为ALT增高,其他正常,可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加用酸味药起到降酶效应。二是降低胆红素。有些患者没有出现明显黄疸,但胆红素有所增高,可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配合疏肝利胆退黄药进行治疗。三是促使慢性HBsAg携带者转阴。可用清热解毒利湿药进行抗病毒、祛湿热的治疗,但是,这些解毒祛邪药物久用,要谨防苦寒败胃之弊。
3.治已病与治未病相结合 慢性乙肝由急性乙肝演变而来。因湿热疫毒深伏难祛,以致病情从本脏传它脏,从实证转虚证;病程从气分入血分,从早期到晚期,势不可挡,久缠难愈。如何遵循其演变规律,截断病势发展,缩短病程,尽早康复是治疗中的一大难题。为此必须提前用药,以防患未然。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在治疗乙肝这个“已病”的同时,就要开始着手健脾“治未病”,及早“实脾”,以防止病情蔓延。健脾应包括运脾和补脾两个方面:早期湿热疫毒较重,以运脾为主;后期正气渐虚,以补脾为主。补脾不足涉及肾者,尚需脾肾同补,既实脾又实肾,以杜传变。遵《张氏医通·卷九·黄瘅》所云:“以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可见慢性乙肝“经脉久病”,出现血黏度增高、微循环障碍、痰瘀、血瘀等,会加速肝细胞损害,导致肝纤维化,使病情加重。因此,必须及早投入活血化瘀药,以通瘀化滞,抗肝纤维化,防肝硬化,截断恶性发展。临证时务必做到:一是随证选用:如兼湿热未尽者,佐以清热利湿;兼肝气郁结者,佐以疏肝理气;兼脾气虚弱者,佐以健脾益气;兼肝肾阴虚者,佐以滋养肝肾;兼脾肾阳虚者,佐以温补脾肾等。二是按病程、病情选用:对病程短、病情轻者,可用丹参、郁金、元胡、当归等和血通络药;对病程较长、病情较重者,可用赤芍、桃仁、田七、红花等活血通络药;对病程长、病情重者,可用山棱、莪术、穿山甲、地鳖虫等破血散结药。对没有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sAg携带者,或经治疗肝功能恢复、症状消失的患者,要按微观检测结果进行辨病治疗,以达“未病先防”,或防止病情反弹。基于这种思路,上述两个久治难愈的病例,由于及早采用实脾和化瘀的治法,终于取得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