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神经痛

(八)神经痛

1.带状疱疹 患者,女,75岁,2013年9月17日初诊。主诉:右上肢疼痛两月余。患者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肢疼痛,体温38.8℃,在某院诊为“带状疱疹”,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外用炉甘石洗剂。后右上肢外侧现水泡样皮疹,皮疹逐渐消退,但疼痛持续,曾先后使用营养神经药物及止痛药无效。刻下:右上肢肿胀疼痛,夜间加重,影响睡眠,肤色暗红,皮疹局部干痂,呈褐色瘀斑,右手肿胀,难以握拳,不能持筷子和系纽扣,表情痛苦,不欲食,大便不成形,舌紫暗,苔白,脉弦细。既往史:2013年5月因右侧乳腺癌行右乳根治性切除及淋巴清扫手术,术后行6周期化疗,复查白细胞2.5×109/L,未予增白治疗。辨证:气阴两虚,肝郁脾虚,络脉瘀阻。治以益气养阴,健脾疏肝,养血活血通络。方药组成:以一贯煎为基本方,加生黄芪30g,太子参12g,红景天15g,石斛10g,山药30g,葛根20g,炒白芍12g,当归10g,丹参20g,生白术、炒白术各10g,茯苓30g,砂仁6g,白蔻仁6g,土茯苓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佛手10g。

2013年9月24日二诊:右上肢皮色偏暗,散见疱疹褐色沉着斑,疼痛明显减轻,觉上肢皮肤瘙痒、麻木兼见,右手尺侧尚有胀感,已停止口服止痛药,右手可以持筷子,握拳、解扣费力,纳食不香,晨起口黏,体力精力可,眠可,大便偏稀,日行2次,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滑,继以上方服药。

2013年9月30日三诊:疼痛基本消失,肤色偏暗,纳食香,二便可,舌淡暗,苔薄白,脉细。上法治疗有效,停止针灸,上方去生龙牡、葛根,加炒麦芽12g,继服14剂巩固疗效。

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学认为属于缠腰火丹、蛇串疮范畴。蛇串疮,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甑带疮者,绕腰生。此亦风湿搏于气血所生,状如甑带,因以为名。又云:此疮绕腰匝则杀人。”其皮损表现为红斑、水泡、丘疱疹等,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分布,伴有局部刺痛,淋巴肿大。古代医家对蛇串疮病因病机的认识大致有五种:一为风湿毒邪搏于气血;二为衣沾蜘蛛遗尿,或虫蚊游走,染毒而生;三为心肝二经风火;四为脾肺二经湿热;五为肝火妄动。其病因多为情志内伤,肝郁化火;脾失健运,蕴湿化热,肝火与湿热相搏,阻于经络,溢于皮肤所致。其后遗神经痛则是因为毒邪未清,阻滞经络,再加之气阴两虚,无力与邪相搏。治疗以清热利湿、行气止痛、补气养阴为主要方法。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持久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里引起,在各种诱发刺激的作用下,可使之再活动,生长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但是考虑到后遗神经痛多发于老年人,而且老年人年老体衰,多气阴两虚,下元虚衰,肝郁气滞,气血不通,阻于经络,形成气郁体质,故临床治疗不仅要疏肝化瘀,行气止痛,还要滋补气阴。

2.三叉神经痛 某女,43岁。右侧三叉神经分布区疼痛经年,痛时有如虫噬、电击,或数秒一至,或剧痛数分钟不减,呼天不应,避地无方。曾到数家医院治疗乏效。并告之目前无较好的治疗方法。病者对治疗丧失了信心。后经他人介绍来求治中医,以益肝阴、敛阴液、舒挛缩、止疼痛方法治疗。以一贯煎加味。处方:生地黄15g,熟地黄10g,白芍、甘草各15g,地龙8g,乳香、没药各4g,北沙参、麦冬、石斛各12g,川楝子8g,丹参15g。方中北沙参、麦冬、石斛滋养肝阴;生地黄、丹参凉血活血;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舒挛缩;地龙通络;乳香、没药止痛;更以川楝子以调肝木之横逆,能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无上良药。服药7剂疼痛缓解,10日内仅小发作1次。前方出入服20余剂。随访痊愈,两年来未复发。

按:三叉神经痛发病特点是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突发刀割样、闪电般的剧烈疼痛。常以右侧为多见。一日可发数次之多,短则几秒钟,长则数分钟不等。一般多因洗脸、刷牙、漱口说话或吃东西等动作刺激或口腔内某一敏感点(医学上称“扳机点”或“触发点”)而诱发。严重者可伴有面部潮红,面肌抽动,眼结膜充血,流泪,淌涎等,甚至有痛不欲生感。

总结:三叉神经痛属神经系统疾病,多数无明显的病理损害,尤其是原发性患者往往找不到确切的病因,可能与其脑膜增厚或神经通过的骨孔狭窄造成压迫引起疼痛有关。故治疗宜用保守疗法。可选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或痛可宁等镇痛药,及针灸、封闭、理疗等方法缓解疼痛。但效果不甚理想,而中医用一贯煎加味治疗本病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