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典型案例

(四)典型案例

案例1 王某,40岁,教师。初诊1998年9月7日。主诉:口腔黏膜溃破,疼痛反复发作1年余。近月见双侧舌边有多处溃点,灼痛口干,吞酸吐苦,舌淡红少津,薄黄,脉弦细。结合近年来夫妻关系不和,忧郁失眠,胸闷胁痛,心烦易怒之表现。辨证属阴虚胃热,血燥气郁。治当益阴润燥,解郁泻火。方用魏氏黄连一贯煎加味。处方:沙参12g,麦冬12g,生地黄20g,当归10g,川楝子10g,黄连6g,茵陈15g,山栀子10g,吴茱萸3g,甘草5g。嘱服4剂。药后口腔溃疡好转,口舌痛消失,无吞酸吐苦,惟胸闷胁痛,心烦失眠,改善欠佳。此清润有成,疏达宁神待进,上方去沙参、黄连、吴茱萸,加菖蒲10g,玄胡12g,酸枣仁15g,5剂。药奏大效,效不更方,前后迭进18剂,诸症悉除。

按:魏之琇创一贯煎意在养肝阴,疏肝郁。本例原口疮经年不愈,又复忧虑郁闷之绪。先因肝肾阴虚,继有气郁而血躁火蚀。当辨为肝肾阴虚、气郁热逆、本虚标实之证。本方与逍遥散同治肝郁胁痛之证,但二者病机有别。逍遥散以肝郁乘脾为主,兼养血而治;一贯煎则为肝阴不足,气郁生热,热逆犯胃而设。今取一贯煎养肝阴,疏肝郁。重用生地黄滋养肝阴为君药;以沙参、麦冬、当归为臣药,助君药以滋阴养血兼以柔肝;茵陈、川楝子、黄连、山栀苦泄肝胃郁热,其中茵陈一味,古指角篙。唐·孙思邈称:角篙为口疮之神药。余治口疮取其济热发散,分利湿浊,虚实皆宜。少佐吴茱萸,含左金,取辛散苦降之功,有顺势治疗之意。虑其情志及失眠病史,心火郁热不除,心神难安,病不易拔。故二诊时,用菖蒲与茵陈相伴,使解郁之力人为加强,与枣仁、玄胡配伍,有开窍宁神之功,全方用药,主次标本有序。耐心调治,方获远期卓效。

案例2 孙某,男,33岁。2010年9月26日初诊。主诉:反复口腔溃疡5年余。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此起彼伏,每因劳累或夜寐不佳诱发,严重时不能进食,非常痛苦。症见:舌边溃疡,黄白色,周围淡红,疼痛昼轻夜重,体瘦,焦虑,兼见心烦失眠,手足心热,大便偏稀,舌红,少苔,脉弦细。诊断:口疮,虚火上炎型。治宜滋阴降火,引火归原。处方:一贯煎加乌梅方加减。药物组成:生地黄15g,北沙参10g,麦冬10g,当归10g,川楝子10g,乌梅9g,肉桂3g,怀牛膝15g,牡丹皮10g,地骨皮10g,桃仁10g,红花10g,丝瓜络9g,生甘草6g。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共7剂。2010年10月2日二诊,口腔溃疡疼痛减轻,心烦失眠症状好转。守前方继续服用7剂。2010年10月9日三诊,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口腔溃疡及疼痛消失,大便正常,舌红,苔薄,脉细。随访1年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