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分型论治

(五)中医分型论治

1.肝胃不和型

证候: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牵及两胁,遇情志不遂则加重,吐酸,胸闷嗳气,善太息,大便不畅。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此证型胃镜下常表现为PU活动期,溃疡较浅,或伴有胆汁反流。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佛手、延胡索、川楝子各12g,郁金、白芍各15g,广木香、苏梗9g。

方解:方中柴胡枢转气机,疏肝解郁,配枳壳加强其功;广木香配佛手理气止痛;延胡索、郁金、川楝子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白芍敛阴养肝;苏梗宽中和胃降逆。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

2.脾胃湿热型

证候:胃痛或胸脘顶胀、憋闷,嘈杂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头重如裹,神疲体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数。此证型胃镜下常表现为PU活动期伴周围黏膜明显充血水肿或伴糜烂,或伴有胆汁反流者。

治法:清热燥湿,理气和胃。

方药:柴平饮加减。蒲公英、金钱草、柴胡、陈皮、延胡索、厚朴各12g,枳实、苍术各15g,黄芩、半夏各9g,海螵蛸20g、浙贝母15g。

方中黄芩、蒲公英、金钱草清热祛湿;柴胡、延胡索、枳实、厚朴行气消滞燥湿;苍术、半夏、陈皮燥湿理脾;海螵蛸、浙贝母制酸止痛。诸药配伍,共奏清热燥湿、理气和胃之功。

3.脾胃虚弱型

证候:胃脘隐痛,绵绵不断,每于受凉、劳累后疼痛发作,空腹痛甚,得食痛减,口泛清水,纳差,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此证型胃镜下常表现为PU活动期伴慢性胃炎者。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香砂六君子加减。党参、黄芪各30g,白术、茯苓各15g,法半夏、陈皮、延胡索各12g,砂仁9g,木香6g。

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健中;茯苓健脾渗湿;法半夏燥湿降逆;砂仁、陈皮宽中和胃;延胡索、木香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和胃止痛之功。

4.胃阴亏虚型

证候: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不欲食,午后尤甚,或嘈杂心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纳呆食少,大便干结或干涩不爽。舌质红,舌苔少或剥脱,或干而少津,脉细数。此证型胃镜下常表现为PU伴慢性萎缩性胃炎者。

治法:养阴益胃,理气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益胃汤加减。沙参30g,天花粉、石斛、麦冬、白芍、生地黄各15g,郁金、延胡索、佛手各12g。

方中天花粉、沙参、石斛滋养胃阴;麦冬、白芍、生地黄滋养肝阴;郁金、延胡索、佛手疏肝理气止痛。诸药配伍,共奏养阴益胃、理气止痛之功。

5.瘀血阻络型

证候:胃脘疼痛有定处,如针刺或刀割,痛而拒按,食后痛甚,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或沉弦。此证胃镜下常表现为PU或伴出血、瘢痕形成者。

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丹参24g,郁金15g,延胡索、枳壳、川楝子各12g,蒲黄、五灵脂各10g,三七粉3g冲服。

方中蒲黄、五灵脂、丹参、三七粉活血化瘀止痛;延胡索、郁金、枳壳、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功。

6.寒热错杂型

证候:既有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苦、口干、口臭、大便干燥等胃热症状,进食冷饮食物或胃部受寒后又会出现胃部不适、胃痛、胃胀甚至泻下等胃寒症状。这一证型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胃镜下常表现为PU或伴充血水肿、糜烂、胆汁反流并存者。

治法: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虚实并调。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党参(人参为最佳)30g,黄芩、黄连、干姜、半夏10g,炙甘草6g,大枣3枚。

方中以黄芩、黄连苦寒降泻除其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党参(或人参)、炙甘草、大枣之甘温益气补其虚。七味相伍,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气和中,则寒得温、热得清、虚得补、痞得消、邪去正复,气得升降,众症悉平。诸药合用,具有和胃降逆、开结消痞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