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祭天于郊坛,祭地于社稷,祭祖于宗庙,《礼记·祭义》说,“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郑注:“周尚左也”,看来祖宗神灵的庇佑比起农事丰收来还重要。1976年,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发现了周代宗庙遗址,据学者研究,它的规模很大,其中有中央陈列神主的太庙(堂),有众臣朝拜祭献牺牲的朝廷(庭),有存放祖先衣冠的“寝”,有配享神灵所在的“庑”,宗庙由外而内有三重门即皋门、应门、寝门,而皋门(大门)两侧还有供休息的“塾”[21]。

每年四季,西周的王室都要在宗庙中为先祖举行祭礼,这四季的祭礼叫做“禴”、“祠”、“烝”、“尝”[22],而夏天又要为先祖举行盛大的合祭,叫做“祫”或“禘”,每有册命一类的大事,也必须到宗庙中禀告先祖,举行祭祀仪式,并铸鼎铭文记载其事。在时享祭祀中,要奉献上每一季的新鲜农业收获物,配上各种畜产品,《礼记·王制》记载,春天荐韭配卵,夏天荐麦配鱼,秋天荐黍配豚,冬天荐稻配雁,当然还要有旨酒。在大的祭祀中,就更加复杂,要先灌鬯洒于地以降神,又要杀牲献血腥于神,还要以黍稷馈熟食于神,用笾盛干鲜果品,用豆盛点心小吃。在祭礼上,器皿的数量与等级都有严格的规定,烹煮之器如鼎鬲盛肉、黍稷之器如敦簋盛六谷、盛酒之器如尊卣盛酒,此外还有脯醢之器如豆类,天子九鼎加三陪鼎,九俎加八簋、八笾加八豆,不能错乱[23]。祭礼上的仪节很繁杂,要立尸象征祖先,然后献酒,行九献之礼,然后再拜,第二天再以酒进行绎祭,祭祀中当然少不了以乐舞娱神,《诗经·周颂·丰年》记载其丰年仓廪充足,则“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而另一首《有瞽》则记载其祭礼上陈设乐舞,“设虡设業,崇牙树羽,应田悬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齐举”。《诗经·小雅·楚茨》就是一首祭祀时的乐歌,它先说自己种的黍稷茂盛整齐,仓廪十分充足,所以“以为酒食,以享以祀”,然后说在烝、尝的仪式中,献上酒食,宰了牛羊,由“祝”在祊——宗庙的设祭处——设祭,先祖的亡灵(神保)于是降临,使“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接着又描写祭祀的典礼上有执炊者,有捧俎者,都整齐中节,主妇也参与了向神灵进献食物,“礼仪卒度,笑语卒获”,人们怀着敬畏的心情,严肃地举行礼仪,由“工祝”向神祈告,孝孙走到主祭的位置上,奏起钟鼓,等神灵饱享之后,参与祭祀者才把祭品吃掉,据说这样就能得到福祉。而在王室高祖大庙神主面前举行的册命仪式,更是庄严肃穆,首先要册封者(王)就位于廷北,面南,受命者由傧引入,立于中廷,北向而立,然后,王授册命之文书于史官,史官在王之右侧,面南宣读,受命者行礼如仪,再后,他要舍奠于他自己的宗庙,并铸礼器如钟鼎等以记其事,置放于自己的宗庙中,使后世子孙世代崇敬宝爱,因为这是一种与家族荣誉有关、可以世代相传的事情[24],所以册命后铸的铜器铭文末尾总是“子子孙孙永宝用”之类的话语。其中册命时在大庙祖先神主前举行的仪式,一定是相当隆重的,我猜想《诗经·大雅·文王》就是在这一类仪式上演奏的乐歌,所以中间才有“文王在上,於昭于天”,“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这样降神的句子,而末尾又有“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这样的祈祷之词。

祝、卜、史、宗以及仪式中的知识系统与思想观念